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钱鑫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
春耕在即,4月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赤壁市中伙铺镇的湖北晨燊生态农业公司,探访我省首家循环运动式育秧工厂。在这里,小小的秧苗搬进“楼房”、坐上“电梯”,尽享智能化生活。
“电梯”一开,3050盘秧苗“动”起来
走进育秧工厂,映入眼帘的是4台“大家伙”——高7米多、足足14层的循环运动式育秧床。
随着齿轮的缓缓转动,层层叠叠的育秧盘像坐上电梯一样,上下循环,前后往复,沿着波浪形的运动轨迹,轮番享受着阳光和水雾。秧床上的秧盘,满满摆了42列,从第一排转到最后一排,正常需要两小时。
“瞧,全玻璃顶棚,阳光直射,光合作用更充分。”公司负责人田雁明称,“工厂育秧,难点在育壮苗,既要补光,又要补水。”
记者看到,在秧床底层采光相对不足的地方,加装了专门的补光灯带,确保秧苗转至“楼下”时也能享受光照。秧床上还安装了全自动水肥一体喷淋设备,10组喷头喷洒出均匀、细密的水雾,将水分和营养输送给每一个秧盘,“一盘也不能少”。
“一张秧床,一次育秧3050盘,可插早稻、再生稻110亩,中晚稻120亩。”田雁明说,该育秧工厂总设计安装16台,一批次可满足2000亩大田秧苗需求。
住进“电梯房”刚刚13天,秧苗长至两寸高,一株挨着一株,整整齐齐,郁郁葱葱。据赤壁市农业农村局王立志介绍,工厂育秧与小拱棚育秧相比优势明显,一方面缩短了育秧周期10天,首批秧18—20天便可移栽,不必苦等“满月”;另一方面秧苗均匀、密实、健壮,对于后续机插作业至关重要,一个穴稳稳当当地插进三四株秧苗,不会过密或过疏,从而实现育秧到插秧全程机械化,稳产高产有保障。
“还节约人工呢!”田雁明补充道,去年他在小拱棚育秧,两天搬盘、码盘,请了107个工,今年只请了26个工,省下四分之三的人工费。
一键育秧,工厂处处藏“玄机”
“这里的秧苗可舒服呢,过着智能化的‘神仙’生活。”技术员张忠祥笑着掏出手机,进入育秧工厂的APP,向记者演示“一键育秧”。
按下“天窗”键,棚顶的“品”字形呈间隔状打开,通风换气;按下“湿帘”键、启动“风扇”,棚壁幕帘自动灌水,迅速浸湿,对面36个大风扇呼呼吹风,棚内如同开了空调,3分钟便降温10℃;夜晚,温度下降,只要按下“保温”键,棚顶、棚壁的保温棉便自动展开,为秧苗拉上窗帘、盖好棉被,防止冻伤。
“秧苗很娇贵,温度高了会烧苗,温度低了怕弱苗。”田雁明介绍,循环运动式育秧工厂最大的优势就是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调节和控制作物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因素,同时又破解因气候、季节、土地变化造成的育秧瓶颈,不再“看天吃饭”,再综合农艺农技,实现育苗全过程智能化控温、控湿、控光、控苗。
秧床尾部暗藏“玄机”,这是一套自动化补水补肥装置。原来,秧苗移栽时若不巧碰上“倒春寒”、连阴雨,就不得不滞留大棚。此时,育好的秧苗蒸腾作用加强,水分散发快而根部吸收缓慢,水分供应不足易造成青枯病,秧苗失水枯萎死亡。“这套装置通过浮球阀,自动给秧苗根部补水补肥,守好育秧的最后一关。”田雁明说。
该育秧工厂还配备了全自动播种流水线、智能暗化室等,实现精量播种、自动温控密室催芽。在智能暗化室外,技术人员预设温度、湿度和出雾率,一键开启室内水雾。经过48小时暗化,稻种出芽,然后搬进育秧工厂。
尚需一周,第一批秧苗便移栽大田,流水线、暗化室即将重启,马不停蹄育第二批秧。田雁明告诉记者,公司种植2000亩优质再生稻,米质好、不愁销,有了育秧“神器”,今年肯定更好卖。“育完水稻秧苗,我还要接着育蔬菜苗、西瓜苗、草莓苗,实现多元化利用,提升设备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