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湖北湖南,同处长江中游,同在汽车产业赛道奔跑。如何在“稳与进”“破与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是两个省份亟待破解的共同课题。
4月2日,湖南日报刊发报道《换条赛道,加速奔跑》,以“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为样本,报道湖北汽车产业面对挑战与机遇,“在奔跑中调整呼吸,在超车中更换赛道”。科技创新、产业链优化、供应链重塑、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成为报道的关键词。
新能源发力 “独角兽”崛起
报道首先聚焦岚图汽车。这是武汉诞生的首个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是湖北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奋起直追的缩影。2023年,岚图汽车年销量超5万辆,同比增长160%。
作为东风汽车旗下高端智慧电动汽车品牌,岚图汽车2019年创立时,是基于过去数十年建立起的传统燃油车研产供销体系。向新能源车成功转型,秘诀是什么?
“在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加快产业链近地化布局。”岚图汽车CEO卢放介绍。面对关键部件配套跟不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痛点,岚图要求供应商把研发中心放在武汉或周边区域,降低成本与风险。很快,一批配套企业相继在武汉建立研发中心,对岚图新车型开发形成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配套企业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也在整车企业带动下快速成长。
武汉经开区汽车产量约占湖北“半壁江山”。锚定“二次创业再出发”,在提升汽车产业首位度的同时,武汉经开区首次把零部件摆在与整车同样重要位置,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打造‘中国车谷’,托举湖北汽车产业迈向万亿级。”眼下,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厚积薄发。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全面完成新能源技术、产品、品牌的战略布局,今年一季度共销售汽车66万辆,同比增长28.3%,新能源车实现翻倍增长。深耕智能驾驶计算的亿咖通科技、专注车规级芯片的芯擎科技、车路协同头部企业华砺智行……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的机遇,一批独角兽企业快速崛起。
重塑行业供应链体系
该报道的第二站,是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公司。这是国内首家专门面向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平台,去年4月在武汉经开区挂牌。
得益于这家供应链平台,过去,一辆“武汉造”新能源汽车从下单到提车,海外车主要等3个月;如今,最多只需25天。自去年底以来,长江汽车供应链已助力113辆路特斯汽车整车出口。同时,与100多家整车、重点零部件、专用车企达成合作,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原材料供给。
从“长江”看供应链重塑,报道认为,汽车供应链复杂、流通环节长,一环断、环环断。围绕链上协同,湖北绵绵发力,打通堵点环节,整合链上资源,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近两年,我省先后组建7家供应链平台。其中,湖北国控、湖北楚象、长江汽车供应链均落户武汉经开区,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
1月26日,湖北省汽车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揭牌并落户武汉经开区,从研发、制造到检测、后市场,构建全省汽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的数字化闭环服务。
“重塑新型供应链体系,以供应链带动产业链、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湖北汽车产业再次腾飞形成强大支撑。”省经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
“光”“车”产业互为支撑
2022年,东风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每年从校内遴选一批研究生,采用多学科融合、双导师制,以一个个项目为依托,让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双向奔赴。
报道第三站,来到武汉理工大学东风“产学创跃班”。东风股份智能网联开发中心总监郭启翔说,以往公司在招聘和培养人才上要花不少时间,而创跃班的学生可跳过应届生三年培养期,在具体项目中快速上手。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光”“车”产业互为支撑。日前,由东风公司与中国信科共同攻关的车规级MCU(微控制单元)芯片通过ASIL-D级别车规功能安全流程认证,有望成为国内最早量产ASIL-D级别全国产化车规级MCU芯片。
东风与信科,一个来自“车谷”,一个身在“光谷”,并肩破解中国汽车“卡脖子”难题,成为行业佳话。报道认为,“双谷”优势互补,“光”“车”互为支撑,将催生出更多开放式协同创新成果,对上产业发展的“胃口”。
抢占智能网联新赛道
“软件定义汽车”大趋势下,各地争相发力智能网联汽车。报道聚焦这一新兴领域,点赞武汉“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降低成本、加强应用”。
聪明的车,要配智慧的路。改造1公里智慧道路,在2019年,全国平均造价是200万至300万元。而在武汉,这个价格已降至30万元。截至去年底,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单向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拥有常态化运行自动驾驶车辆近500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突破80万单。无人驾驶商用化在武汉已走向正循环。报道认为,奔跑起来的智能汽车,成为海量数据的移动载体,蕴含着推动产业升级的巨大价值及潜力,前方风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