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李承光 吴滕钰 李庆
又是一年清明时,缅怀先烈寄哀思。
革命年代,黄冈先后有100余万人参军参战,44万英雄儿女壮烈牺牲,其中5.5万余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连日来,黄冈各地群众走进烈士陵园、纪念场所、战场遗址,忆先烈,寄哀思,传精神。
红色,是黄冈最耀眼底色。黄麻起义打响第一枪,诞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走出4支红军主力,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老区精神。
如今,黄冈不断探索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新路径,从“点燃”精神到带动发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600余处红色革命旧址——
宛如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清明时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参观者络绎不绝。
走进园区,红色气息扑面而来,蜿蜒17.3公里的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历史步道,连起集结广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牛背脊战斗纪念碑等红色景点,前来寻根、祭拜、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1934年,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转战英山县陶家河,驻扎47天,与国民党军队在牛背脊骨山发生激战,开辟纵横15公里的红色根据地,陶家河成为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集结地。
“牛背脊骨战斗之后,当地村民陈洪元收养六位伤员。养伤期间,年轻战士宋大有为救陈洪元一家挺身而出,被敌人活埋。”在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革命历史陈列馆,讲解员丁艳娟动情讲述陶家河百姓和红军之间的感人故事。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参观完革命历史展,英山县严家坳村党支部书记谢文龙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承载着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
陶家河乡党委书记徐涛介绍,为全方位展示长征精神,英山园区全面做好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缮与展示,展出各类陈列品200余件,模拟复原场景60余组。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四大国家文化公园之一,湖北仅有英山和郧西两地入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自去年11月1日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人员4.6万余人次,成为红色旅游新地标。
不仅是英山,黄冈拥有一大批保存完好的红色资源,红色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点缀于秀美山水之间。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革命旧址、陈潭秋故居……据统计,黄冈已发掘红色遗址遗迹655处,文物保护单位437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300多个,宛如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红色小剧+沉浸式演艺——
红色旅游“热”力十足
“芦花白,芦花红,花絮满天飞。”
3月18日至26日,东坡庙会·武穴市第十一届油菜产业年会期间,文化小剧《芦花白 芦花红》连演数十场,深受游客好评。
此剧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土地革命时期,武穴市花桥镇蓝杰村一对青年男女蓝金元和周芦花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
“一个参加革命浴血奋战,一个乐于奉献苦苦守望。通过沉浸式演出,红色故事被更多人熟知。”周芦花的扮演者董晓琴说。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和核心。红色资源挖掘不深、展览方式单一、体验性不强等问题,曾经是黄冈不少红色旅游景点面临的发展困境。
深耕红色资源,讲好黄冈故事,一批体现黄冈特色的文化小剧应运而生。今年1月,全市展演,41个参选剧目中,有14个是红色主题小剧。
团风县选送的话剧《长江边的婚礼》,讲述渡江战役前夕发生在团风江边一段军民鱼水情,直抵人心。
黄梅戏小戏《黄冈记忆》,讲述大别山英雄母亲刘大妈牺牲亲生儿子换回新四军伤员的故事,英勇悲壮,令人动容。
黄冈市文旅局局长涂宝峰说,红色文化小剧将作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引流手段,纳入多彩旅游路和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做好游、演、购、食等沿线多重业态叠加,丰富黄冈文化旅游市场,在全国文旅行业强势出圈。
沉浸式实景演出也“圈粉”无数。在黄麻纪念园游客中心红秀剧场,沉浸式红色实景宣讲演艺《我和我的红安》每天上演。
现场观众秦梦烨身临其境,与演员同危同惧,同喜同惊,“这样动人的实景剧,让红色精神变得更加丰满而真实。”
创新创意激发“活力因子”,红色文化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去年,红安重磅推出《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两部红色实景宣讲演艺剧目,打造《红安亮剑》《觉醒年代》等6部沉浸式、体验式演艺节目,让红色文化生动起来,给予游客全新的红色旅游体验,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市场。仅春节期间,就有2万人观看。
红色旅游看黄冈,别样风景别样红。截至目前,黄冈创建红色旅游A级景区33家,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引人入胜,跻身全国知名红色旅游胜地。
文旅融合、红绿融合——
红色产业擦出绚烂火花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首唱地、红军团长方和明的故乡,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册烈士近200人。
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八一村“走出深闺”。
围绕“忠诚”主题,八一村建设忠诚政治体验馆、方和明事迹陈列馆、苏维埃大礼堂、英烈广场、“三同”书院等,打造集观光、住宿、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景区,昔日冷清的小村庄热闹起来。
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3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56人的研学团队,在“三同”教学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远处,还有水果采摘园、共享菜园,感受红色文化,体验农耕之乐,尽享田园之美。
2023年,八一村共接待游客1.7万人,村集体旅游收入近万元,村民人均旅游收入近3000元。
七里坪镇,红色村庄众多,2021年底,七里坪成立镇级国有乡村运营公司——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政府主导、公司主营、村级主体、农户主力”的运营模式,形成全镇抱团发展的大格局。
盐店河村,1200平方米的老粮店改造成为红军饭堂;秦基伟小学,打造为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观音阁村,打造“红色家风”品牌,建设“三同”党性教育基地,每年可带动村民就业50人,人均增收3000元。
长胜七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林介绍,去年,公司接待各类红色教育254个批次、1.5万余人,带动全镇红色旅游10万人次。
深耕红色资源,做好文旅答卷。黄冈各地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产业更红火。
陶家河乡是英山县最偏远的乡镇,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
3月29日临近中午,陶缘农庄迎来第一批客人,肖勋负责接单点菜,妻子洗菜切菜,请来亲友当主厨,一刻也闲不下来。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开园,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农家乐生意兴隆。”肖勋说,高峰时15张桌子还要翻台,5月至8月的旺季,每月收入8万元。
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机遇,明畅农业总经理刘振畅也正在加快建设药材交易中心,预计下半年投入使用。“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本土特色农产品、中药材打开市场。”刘振畅说。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黄冈正从“融”字破题,加速提升红色旅游能级,推动文旅产业多业态融合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向深度发力,向广度延伸,方能不负这一方好山好水,不负这一派风物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