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3日

把实验室搬进生产一线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阅读提要

把生产线当作科创战场、解题现场,旨在传递一种鲜明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各类创新要素供需匹配,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

位于武汉市江夏经济开发区的华域汽车车身零件(武汉)有限公司,把创新工作室搬进车间,解决实验室里“想不到”的问题。这个创新工作室被称为“作战室”,它成立的初衷是:直面生产一线,快速响应、研发解决生产一线问题。

把实验室搬进车间,并非这家公司独有。在武汉光谷、浙江宁波、山东济宁等地,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化成果、产生效益,已经成为一些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创新的实践模式。

科创与应用是一对孪生兄弟。科技成果不能仅仅是橱窗中的展示品,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破解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中的堵点、卡点。将实验室搬进车间,围绕生产一线的需要,做好应用型研究,有利于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从0到1”的原始创新非常不容易,但还不够,还要在“1到100”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让“实验室”与“车间”更好对接,让解决方案与生产中的问题高度匹配,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才能真正以创新之力驱动发展。

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直接面向市场、服务市场,有敏锐的市场发现,有蓬勃的创造力。一位企业的研发工程师感言:“车间就是我们最好的实验室。我们取得的各种专利,都是在各车间里研发完成的。及时发现生产技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改进提升技术水平,这样的研发才有实际意义。”越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越是重视研发、重视成果转化。华为10年研发投入超1.1万亿元,不断在创新上挑战自我;格力电器在研发方面“按需投入、不设上限”,累计申请专利逾11万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全链条创新在这些企业身上得到明显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以有力举措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湖北着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瞄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突出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在破解“研发与应用两张皮”上不断探索。

“将实验室建在车间”是一种解题思路,并非唯一的答题方式。把生产线当作科创战场、解题现场,旨在传递一种鲜明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各类创新要素供需匹配,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

--> 2024-04-03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9286.html 1 把实验室搬进生产一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