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2日

襄阳盲人兄弟

耳听手摸练就绝活27年维修数万农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李娟 符红琴

盲人也能修农机,你相信吗?

在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吕镇村,有这样一对盲人兄弟,周付喜和周成喜,他们虽然看不见,但通过触摸、耳听,练就了一身修理农机的绝活儿,开办修理厂、维修站,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农机维修工”。

27年来,他们共维修农机车3万多台,带出了30多位徒弟。他们早在8年前就组建了农机专业修理合作社,至今已带领120位社员致富。

3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吕镇村,倾听盲人兄弟背后的动人故事。

门里出师 扬起生活自信

初见周付喜,他一身工装、油污沾衣,正躬身检修。

“这些‘铁牛铁马’现在可是种地的主力,马虎不得哩!”在“盲人修车”维修部,周付喜正在维修一辆从河南送来的东方红牌拖拉机,转动着风扇,查看各转动部件运行状况。

他的一双大手,粗壮、黝黑,布满了干燥粗糙的纹路。

“嗡嗡——嗡嗡——”一阵杂音传进他的耳朵。他用手摸,有一种摇摇晃晃的感觉。

“这是轴承损坏了,供水不足。”他快速听音“识病”,熟练地更换着水泵。

休息间隙,周付喜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记者聊着:“我们兄弟俩是门里出师,从小就爱摆弄机械。”他说,父亲曾是四里八乡唯一的拖拉机手,从小耳濡目染,兄弟俩很早就对农机产生了兴趣,逐渐走上了这条道路。1979年,两人便开始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给乡亲们修理农机等设备。

不幸首先降临在哥哥身上。1992年,正在开拖拉机拉砖的周付喜,突然视力模糊。虽经多方治疗,还是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

“眼前突然一片黑,以前熟悉的零件、配件,都看不见了。”周付喜没有灰心,凭着记忆和以往的修理经验,逐渐练就了听、摸、修的绝活,不论是10匹的手扶拖拉机,还是200匹的大型农用车,农机的油压、发动机、液压、动力输出轴等方面的问题他都能解决。周成喜也充当起了哥哥的“眼睛”,帮忙查看故障、递送工具,配合十分默契。

然而,就在兄弟俩以为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2009年1月,厄运再次降临——周成喜同样因为视网膜脱落而失明。

在哥哥的鼓励下,他也开始练习在黑暗中作业,熟练之后可以自己去缠电机,给机器打孔、钻孔,修理秸秆还田机、旋耕播种机等机械。

后来,兄弟俩在古驿镇开办了一家“盲人修车”修理部,为乡邻服务。

敞亮心胸 书写璀璨人生

得知记者到来,弟弟周成喜从钻铣机边起身打起了招呼,朴实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回忆起过往的辛苦,他表现得云淡风轻。

“失明了,生活还要继续。眼睛看不见,但是修理农机的手艺还在。”周成喜说,那时,大儿子刚结婚,小儿子还没有结婚,自己的任务没完成,总得想办法让这一大家子撑下去。

在维修站,哥哥周付喜主要负责车辆维修及保养,弟弟周成喜负责钻机打孔和螺丝及工具的发放。

起初,失明对兄弟俩来说都很难适应。由于看不见,刚开始进行农机维修时,周付喜总是拿错工具。闲下来时,他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想着此前的维修画面,遇到棘手的问题,他反复将零部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一处处排查。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他练就了一听一摸便知问题在哪里的“绝活儿”,远近农户纷纷慕名而来。

钻机打孔需要长期在机床上来回操作,对精度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失明的周成喜而言,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最小的螺丝直径仅有几毫米,刚开始因为把握不准,钻机打孔总是有偏差,周成喜并没有放弃,他不断摸索、创新,想到了在手柄上制作固定胶绳、以钻机摇柄转动一圈为4毫米的标准进行打孔等方法,如今,他一天可以打好几百个孔,保证“零失误”。

除了维修,周成喜总能冒出一些新点子,帮助农户生产。

面对农户对有的农机“功能单一”的抱怨,他在旋耕机的机箱后侧加装上精播机,实现前面耕地,后面播种。此后,他又研发出能播种油菜、花生、高粱、娃娃菜等作物种子的农机,既让农机手实现创收,又为农民减了负。

精湛的技术、公道的价格、贴心的服务,让维修部的名声越来越大。除了周边乡镇,河南省等地农机手也慕名前来,店铺的业务量也逐日增加。

近年来,农村农机装备总量迅猛增长,周付喜、周成喜开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维修农机,还承接农机具定做、加工、改装、销售以及农机作业服务,年总收入上千万元,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兄弟俩先后获评2019年“荆楚楷模”、2020年“湖北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穿过黑暗,就是光明。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周付喜笑着说。

--> 2024-04-02 襄阳盲人兄弟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9177.html 1 耳听手摸练就绝活27年维修数万农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