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通讯员 张益游
清明节即将来临,不少人到墓地祭奠亲人,寄托哀思。3月26日,湖北省档案馆研究员吴华说:“鲜有人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提出修建公墓并提倡火葬的人,是我省辛亥革命元勋张难先。”
当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省档案馆阅档室,翻开一份历经岁月沧桑的纸质档案,见证张难先对新中国殡葬改革的独特贡献。
张难先是我省沔阳(今仙桃)人,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参与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辛亥武昌首义。
吴华介绍,1951年5月,已有77岁高龄的张难先,在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一份倡导修建公墓并提倡火葬的提案,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记者看到这份手写提案原件,张难先笔迹雄浑有力,案由清晰、案据有力,指出当时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土地改革以后,没有分到土地的人死亡之后,墓地即成问题。因为当时既不能买卖土地,尸体也不能长时间存放。他写道,“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人在死亡之后总是要选择一块丰腴的土地埋葬,长期下去将会占用很多土地。大好的平原、良田都被墓地占用,势必造成田地减少、浪费的情况。”为此,张难先建议,一个乡或几个乡选择适当地点,酌留若干土地作为公墓用地,按照一定的面积、样式建造,无论何人死亡之后必须葬到公墓地点,不能随便滥葬。
除了修建公墓,张难先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火葬,这样一则可以免去穷人的丧葬费用,二则可以节省棺材木料,三则节省土地,四则有益卫生。为了将这项计划推广开来,他还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亲笔信,希望总理“斟酌一下普及全国”。
当时,社会上土葬盛行,张难先的建议招来不少质疑的声音。省档案馆中还存有一份中南某省省政府反对火葬的公函档案,该省政府认为,土葬是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根据当时群众觉悟程度的情况,提倡火葬是行不通的、冒进的。但张难先关于殡葬改革的建议,仍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等151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高级干部提出推行火葬,只保留骨灰,不留逝者遗体,简化殡葬方式,不建坟墓,由此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我国火葬改革采取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党内后党外、从城市到农村的方式不断推行。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颁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殡葬管理法规《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将“殡葬改革工作方针”更名为“殡葬管理方针”。此规定标志着我国的殡葬改革工作转向规范化法制化阶段。
到了新时代,殡葬改革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止。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的重要任务,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等作出部署。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化殡葬综合改革是一项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工作,也是一项惠民便民利民的工程,目前我省城市火化火葬已经极为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