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王丹 周磊
正值羊肚菌出菇时节,远安县茅坪场镇何家湾村昌林有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朵肥厚的羊肚菌长得密密麻麻。菇农半蹲在泥地里弯着腰割菌子,不久,一垄成熟的羊肚菌就被采收完毕。
羊肚菌是远安目前种植面积最大、推广程度最高的珍稀菌。2018年,远安探索“大宗香菇+珍稀菌”配套种植,首次将珍稀菌种植纳入食用菌产业迭代支持范围,稳步推进羊肚菌、桑黄等高价值珍稀菌品种推广,以提振产业发展信心。
2023年,远安羊肚菌和桑黄等珍稀食用菌220亩,同比增加226%。今年春季,远安羊肚菌种植面积达到278亩,平均收益达4万元/亩。
羊肚菌卖出高价
“鲜羊肚菌现在的价格每斤约65元,个大饱满的1斤能卖到85元。”昌林有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世荷说,羊肚菌的价格是香菇的20倍。
远安是“中国春栽香菇之乡”,香菇产业曾是远安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9年,远安传统香菇价格跌至冰点,1斤收购价不到4元。而在茅坪场镇的马家坪食用菌基地,羊肚菌试种成功,每斤市场价达到120元。
遭遇香菇市场行情低落,范世荷把目光转向了羊肚菌。经过两年探索,2021年,范世荷基地5亩羊肚菌喜获丰收。“亩产最高有1300斤,最终收益近30万元。”亩均6万的纯收入,能抵5万袋香菇。
“但相比香菇,羊肚菌门槛高很多。”一旁技术人员介绍,春季5厘米表层土壤温度要稳定超过11.5℃,菌子需要湿润的环境才能萌发。向上看去,一层黑色的遮阳网将大棚遮得密密麻麻,虽然羊肚菌喜暖,却怕太阳直射,遮阳网必不可少。
范世荷还在菇棚内增加微喷系统,挂上温度计,随时监控。在大棚两端开辟通风口,避免因喷淋导致过湿和棚内温度过高。部分大棚两侧还安上了风机,保持棚内能够时刻换气。“羊肚菌娇贵,管理不好长势就不好。”范士荷说。
推广仍面临难题
珍稀菌种植来势较好,目前,远安全县羊肚菌种植面积278亩,已经有大自然、昌林、菌香苑、土山菌、茗蕈(长荣)、润生农业等14个主体种植,但鲜有农户自己种植。
“各类珍稀菌种植、加工技术难突破,种植风险大、效益不稳定,推广仍面临难题。”远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昌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里,一个巴掌高的羊肚菌上长了白色的网状霉菌。基地负责人张楠说,大棚已经连续种植3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病虫害增加,今年羊肚菌产量明显下降。张楠决定将现有的8亩羊肚菌大棚,改种木耳,重新开辟20亩羊肚菌大棚。“从零起步种植羊肚菌,一亩设施投入约2万元。”张楠说,换地加再建大棚的资金,对于大户来说也很紧张。
不仅是羊肚菌,设施投入高是几乎所有人工种植珍稀菌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之所以珍稀,就是因为生长环境苛刻,不常见。”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陈望俊说,羊肚菌虽然收益高,风险也大。
2022年,范世荷将种植基地拓展至92亩。但开年两次冻害,导致羊肚菌大量冻死,92亩大棚最终收益只能保本。去年3月初高温,大棚里刚刚冒头的菇不到一个星期就热死了。今年为了降低风险,整个基地将羊肚菌种植规模收缩至8亩。
去年,远安发布“菌九条”,从菌种培育、人才引进、扩大种植规模、设施改造等方面鼓励发展食用菌,每亩最高可提供2000元的补贴。陈望俊说,天气、技术仍然是发展珍稀菌的“拦路虎”,“建议农户在5亩以内小规模试种”。
“菌稻轮作”“错峰上市”提升收益
在菌香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老板汪宗斌开始尝试错季种植羊肚菌,以提升亩均收益。
“腊月上市的鲜羊肚菌1斤能卖到120元,是现在丰产期价格的两倍。”去年,汪宗斌在外考察发现,云南羊肚菌在春节前就已经上市,紧临年关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也高。
受到启发,他在自家基地开辟出1000平方米的实验棚,将塑料大棚增加至三层,增加加热设施,模拟热带气候。今年1月份早熟羊肚菌成功出菇,亩产达到400斤。“每亩投入增加约5000元,但收入增长超过一半。”今年他将扩大至5000平方米。
汪宗斌种植羊肚菌88亩,这是县内羊肚菌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如何提高亩均收益,是汪宗斌目前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有限,88亩羊肚菌约需要30人的用工。目前,他正探索“菌稻轮作”,减少土地轮作投入。
“10月份稻谷收割完之后,在空闲的稻田上开始搭建菌菇大棚,经过一个冬天的培育生长,清明过后,羊肚菌开始收获。”汪宗斌介绍,在羊肚菌采收结束后,撤掉棚膜,就可以继续种植水稻。“水田经过半年的封闭耕作,可以减少留存的微生物和病虫害,这种轮作可以减少换地带来的损耗。”目前,汪宗斌“稻菌轮作”可实现亩产羊肚菌800斤、水稻1000斤,每亩收入达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