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绍东
阅读提要
■ 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也不否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而是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把运用先进技术同维护劳动者权益结合起来,把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不断提高结合起来,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
■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运用更为先进的生产资料来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因地制宜”“不要搞一种模式”蕴藏着对“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深刻洞见,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要完整把握生产力量变和质变关系、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着力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发展是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
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而量变和质变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在生产力质变中,既包括旧的生产力在量上的衰退,也包括新的生产力在量上的增加;在生产力量变中,也会出现阶段性和局部性的生产力质变,不能把生产力的量变和质变分割开来理解。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改进生产资料,特别是逐步更新生产工具。此外,还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管理模式,让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更为优化的方式组合搭配起来。
新质生产力不会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实际上,新质生产力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基础之上,是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演化迭代过程中逐渐发轫的。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也不否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而是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生产实践中凸显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劳动者为中心,在生产实践中凸显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过程中以机器替代人力就成为一种趋势,同时这也成为生产方式演进的重要特点之一。随着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工具得到普遍运用,劳动力使用得到了很大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但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值、获取利润,还明确对应保障劳动者就业、提高人民福祉、维护社会稳定等目标,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产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把运用先进技术同维护劳动者权益结合起来,把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结合起来,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
不仅如此,在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同时提高劳动者收入报酬水平,还能够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扩大内需战略结合起来,使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品、新产能得到有效释放。为此,要健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运用更为先进的生产资料改造传统产业
近年来,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在短时间内形成产业集群、彰显产业高度、谋求“闪亮”政绩等目的,不惜采用低地价、低税收、高补贴、高负债等招商引资手段,盲目发展所谓“先进产业”“高端产业”,强行淘汰所谓“传统产业”“落后产业”,这不仅引发经济和产业问题,也造成负面社会影响。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产业发展规律。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从来就没有所谓“夕阳产业”,至于某些产品随着经济发展而被淘汰,这是正常的经济规律和现象。任何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是在应对新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研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运转新模式而实现的。传统产业往往能够通过运用新的生产工具、使用更为优质的劳动对象而实现效率提升和业态转换。譬如,在推进数字产业化的同时,可以实施“产业数字化”,让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嫁接而产生新质生产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再例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本身就是财富,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既能够使得绿色资源富集的地区实现较快发展,也可以避免过度工业化、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枯竭。因此,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运用更为先进的生产资料来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调整优化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发轫于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提高,还来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确立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把握。
从微观来看,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组织模式正在成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主流生产方式。在数字经济和智能化生产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响应消费者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必须推动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朝着大规模定制化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搭配,以利于这种定制化生产的顺利展开。这意味着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快塑造大中小企业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
从中观上来看,应推动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经济主体的协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一方面,应发挥公有制经济体量大、稳定性高、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鼓励作为行业龙头的国有企业承担起产业链链主、链长的角色,整合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资源,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为产业提供共性技术和核心资源。另一方面,应发挥非公经济触角广泛、灵活性强、市场需求反应快的特点,积极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开展市场竞争,积极配合产业链主的整体规划和协作要求,研发、制造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宏观上来看,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有效市场必须与有为政府相互配合。政府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治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政策、科技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让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城乡之间以及国内外充分流动起来,寻求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最佳组合方式,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