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过紧日子”这根弦不能松

□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阅读提要

“习惯过紧日子”,不是不过日子、不花钱,而是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3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预算公开拉开大幕,向社会公众“晒”出新一年的安排。“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指导方针,体现在今年的中央部门预算安排中。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从“过紧日子”到“习惯过紧日子”,加上“习惯”二字,我们更能体会到“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常态化的要求。

“过紧日子”一再被强调,绝不是一句口号。现实中,有些地方不仅不勒紧裤腰带,还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让地方发展背上沉重包袱。有的地方政府在公务接待、办公楼修建等方面,铺张浪费现象依然严重。还有的地方披着“民生工程”“数字化建设”等马甲搞新的形象工程,隐蔽性高、迷惑性强……新旧问题交织,奢侈浪费等行为还不时出现翻新、变异,“过紧日子”这根弦不能松。

“过紧日子”,不是不过日子、不花钱。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比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20%;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了25.5%。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过紧日子”,这种“紧”体现了价值立场、治理水平。实践中,有的地方把“紧”片面理解成为了节约而节约,让该花的钱“趴在账上睡大觉”。“不花钱”短期看上去是节约了,但长远看,错失机遇、耽误发展、没有及时解决民生难点,更是一种浪费,也是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

近年来,财政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居家过日子,会有一本家庭账。国家的发展,也会有一本事关国计民生的账。翻看这本账,公众关心钱怎么花、花在哪里、花了多少,也关注有没有真正把每一分钱花在关键处、紧要处,花出效益和实效。医疗卫生、教育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该花的就必须花。坚持一心为公、精打细算,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花的是钱、干的是事,以“用得精准”换取“发展有效”,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紧日子”变“好日子”,就要紧内心、紧作风。严格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去掉各种不必要的开销和花架子,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努力为人民群众拼得更多“好日子”。

--> 2024-03-28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8647.html 1 “过紧日子”这根弦不能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