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7日

提高人才培养的“含绿量”“含新量”

□ 李鹏根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塑造新的生产力形态,创新驱动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需求变革。由新质生产力所赋予的“新特性”也使得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承经典知识体系,更要敏锐捕捉时代前沿,将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与扎实的实践创新能力。

产教深度融合,构筑绿色人才培养高地

在新发展阶段,绿色生产力的崛起及其对新型劳动者提出的新标准,已不容忽视地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考量因素。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号召,积极探索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绿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与迫切需要。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育人与用人的无缝对接。具体实践中,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紧密携手,共建集教学、实习、实验、研发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在这样的实战环境中,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方位了解和体验绿色生产链各环节的运作实况,了解最新的绿色制造技术与管理理念,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主动策划和发起一批聚焦绿色低碳领域的重大课题和科研项目,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让理论学习与科研攻关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锤炼独立思考、协同创新等能力,培养他们洞悉未来发展趋势、把握绿色产业发展机遇的前瞻性眼光,输送一批批熟悉绿色产业、具备绿色技术专长的专业人才。

深植绿色教育底蕴,弘扬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挑战严峻的大背景下,各国均积极响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趋势,我国更是将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教育工作者应当肩负起传递绿色理念、培育绿色公民的历史使命,将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全面融入教育内容,形成覆盖全学科、全阶段的绿色教育体系。

教育内容的更新升级是实现绿色教育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关注和研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引入碳捕获与封存、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热点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践意义。通过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深刻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生态危机紧迫性和解决方案可行性的深度思考。

绿色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可借助各类教育载体,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尊重自然、关爱地球的伦理底线,使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水平的长远投资。

强化绿色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在面对全球性的绿色竞争态势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社区环保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从中感悟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在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规划中体现对绿色发展事业的坚守和奉献。

汇聚多方合力,构筑高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速绿色生产力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经验表明,整合教育资源、搭建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培养绿色创新型人才、推动绿色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关键之举。

在校园内全面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资源、科研设施、人力资源、政策扶持等要素,力求构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在学校层面,应着重优化资源配置,打破院系间的壁垒,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打造有利的绿色创新创业环境,离不开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学校应积极引入并推广绿色金融信贷产品,以金融活水灌溉绿色创新创业之田,为学生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初期启动资金,降低融资门槛。同时,设立专门针对绿色创业的孵化器,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空间与实验室条件,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成长壮大创造优越的物理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孵化,尤其是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潜力的绿色科技成果。此举旨在激励师生积极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化项目。

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创新大赛等活动形式,促进各方在绿色科技领域的深度对话与交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必须看到,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已经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范畴,转向更高层次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教育不仅要启蒙心智、传播科学,更应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科技创新在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绿色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教育实践中,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道路,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绿色发展理念这两股时代潮流汇入教育的每一滴细流之中,使之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意味着,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将新能源技术、绿色环保工艺、循环经济模式等绿色科技知识和实践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其对新质生产力构成要素和演变规律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致力于构建以绿色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创建产教融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操中积累绿色产业的知识技能,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在绿色竞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植入深厚的绿色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形成强烈的绿色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未来投身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积极投身绿色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 2024-03-2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8552.html 1 提高人才培养的“含绿量”“含新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