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6日

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纷至沓来

乡村合作公司撑起广水“花菇小镇”

“菇奶奶”系列的花菇个头较大,单个直径5至8厘米,重5两以上。

郝店镇关店村花菇喜获丰收。

菇农用自动化加压注水机给菌棒注水。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刘钰杨 通讯员 尚辰 张哲傲涵

春光明媚三月天,在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乡村合作公司产出的菌棒喜获丰收。

80岁的脱贫户王茂家细细算账:去年种了3000棒,售卖两茬后,获利3万余元。

“2023年,郝店镇花菇种植规模达到600多万棒,年产量达到3000多万斤。”郝店镇党委书记朱建强介绍,3月27日,该镇将举办广水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暨乡村合作公司共享菇园认购大会,对外推介郝店“一朵菇”。

上世纪80年代,郝店镇开始种花菇。几代菇农经历近40年的技术沉淀,将花菇打造成了“致富菇”。近几年,通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盘活集体资产,让农民当股东享分红,花菇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共富菇”,郝店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花菇小镇”。

制棒能力跟不上 郝店花菇难扩产

花菇是香菇的升级版。经过忽冷忽热的昼夜温差变化,菇朵生长时表面“开花”,纹如刀刻,白似棉絮。

上世纪80年代,因独特的地理小气候,郝店镇在广水市率先种出花菇,随后培育出第一家花菇深加工企业,达成第一笔花菇出口订单。

香菇开花,身价翻倍。在本地从事花菇生意多年的湖北大农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曹云说,普通干香菇每斤约20元,品质优良的干花菇则能卖到每斤100多元。郝店花菇伞圆、个均、肉厚、花白,深受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客户追捧。

2008年,在广州打工的曹猛回到关店村黄家湾。父亲兄弟五人都是种菇好手,他也想试试,却发现“菇”名远扬的家乡只剩十来户种菇,规模仅3万棒。

“一没人力,二没设备,生产力跟不上。”关店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一语道出症结。

传统种菇是个体力活,不仅要平整土地、搭建菇棚,还要手工制棒、点种。单高温灭菌一项,只能靠土办法把堆成小山的菌棒蒸上4天4夜,这期间必须有人照看。

“一个青壮年一年最多只能种5000棒,而村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一户最多不过2000棒。”李绪强说,散户种出的花菇品质参差不齐,一整年辛苦下来利润十分微薄。

2010年,以曹猛为代表的种菇能手开始探索创新突围之路。他们前往本地和外省的花菇种植大镇学习先进经验,成功引进免割袋技术,省去过往人工割袋才能出菇的不便。同时,他们在上一代制棒配方的基础上不断试验改良,调整了栎木、麸皮的比例,使得出菇时间早、菇朵大、产量高。

2020年,郝店镇花菇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万棒,制棒依然是菇农们的一块心病。

机械制棒效率高、成本低,但散户们没有设备,制棒高峰期还得从规模大、技术高的随县殷店镇、三里岗镇租借设备制棒。

乡村合作公司成立 “三板斧”解难题

制棒设备“俏”得紧,菌棒成本下不来。2022年,郝店镇花菇产业发展受限的局面迎来了转机。

2021年以来,广水市探索兴办乡村合作公司,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新型集体经济。

2022年,200余家乡村合作公司在广水大地上因地制宜、蓬勃发展,关店村成立的广水市顺胜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办好公司,解决难题,兴农致富,关店村围绕花菇产业推出社会化服务,亮出扩规模、提效率、降成本的“三板斧”。

投资百万,村里建起制棒工厂——

2023年7月26日,制棒设备调试完毕,粉碎后的原材料变身标准菌棒,“第一棒”新鲜下线,被送至高温灭菌库等待统一灭菌。

“单棒成本降到了四块三,什么概念?比往年便宜一块多啊!”郝店镇副镇长冯雷分管农业,说起这个日产3万棒的制棒工厂感慨不已。今年,该工厂计划生产菌棒100万棒。从前四处打听租用设备,眼下还没到制棒时间,他早就接到了外地菇农购买菌棒的咨询电话。

平整土地,出租菇棚灵活出菇——

过去,村民自己搭的菇棚多半是由几根木头简易制成的框架,关店村以乡村合作公司为平台,筹集资金搭建起16000平方米的钢构外棚出租给菇农,不仅降低种植成本,保温效果和抗风险能力也大大提升。

聘用能人,一朵菇“点花成金”——

在关店村乡村合作公司,“菇专家”曹猛担任花菇种植技术经理和生产部经理,负责制棒及高温灭菌等工作,为菇农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在他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像八旬老人王茂家一样的新手种出了质优价高的花菇。2023年,关店村菇农达到115户,户均增收10万余元。

在不到两年的运作和努力下,关店村借助乡村合作公司壮大花菇产业,不仅村集体40万元债务清零,而且实现盈利47.3万元,真正从“空壳村”走向“先进村”。

三产融合闯市场 “一朵菇”未来可期

“菇”容华贵的“菇奶奶”,“菇”色天香的“小菇妈”,“菇”彩多姿的“俏菇娘”,“菇”中鲜品的“郝鲜菇”……这些俏皮而响亮的名字,正是郝店花菇的新名片。

近年来,食用菌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消费者对食用菌的质量、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福建、河南、浙江和湖北随州、十堰都有规模种植的花菇,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市场较为分散、品牌价值不高等问题。

“我们根据花菇品相对产品进行细化分类,打造‘3+1’品牌矩阵,进一步强化郝店花菇品牌影响力。”关店村村支书李绪强说。

今年,“菇二代”曹云的湖北大农和食品有限公司也“上新”了。做了20多年干花菇出口贸易,该公司在今年建起了第一条调味品系列深加工生产线。目前,生产线已调试完成,即将投用,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多万美元。

借鉴铁城村共享桃园的成功经验,郝店镇推出共享菇园项目,平整场地30亩,设计共建自营和技术帮扶两种认购模式。项目一经推出,报名者络绎不绝。共享菇园项目建设促使郝店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目前,共享菇园所在的关店村种植规模由2021年的不足10万棒迅速发展到100万棒,产值1600余万元,带动群众每年增收800余万元。

从菇棚到餐桌,郝店镇着力讲好“一朵菇”的成长故事。通过与米果果实践教育基地签订共建“菇课堂”研学基地、打造“种菇新农人培训基地”,郝店镇不仅通过研学基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还为香菇产业储备了更多年轻后备人才。

记者手记

向“新”壮大共富菇

□ 刘钰杨

在广水市郝店镇听“菇”事,从80岁的老爹爹,到“菇二代”“菇三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

他们,用双手推动郝店“一朵菇”技术迭代,点菇成金。

乡村合作公司的到来,让花菇种植由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促进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

新质生产力如何引领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其中不单是先进科学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有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融入“双循环”,广水“一朵菇”向“新”而行,提质发展,逐梦共富。

--> 2024-03-26 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纷至沓来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8426.html 1 乡村合作公司撑起广水“花菇小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