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鹏颖
阅读提要
■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形成与一定社会生产力性质、水平、状况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历史自觉。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自觉。
■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保护、解放、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紧迫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回望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演进、变革的历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实现了社会生产力质的跃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具有全新的质态、标志、结构、特征和路径,对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形成了挑战,进而呼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破生产关系桎梏,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基本社会条件。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学理基础
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形成与一定社会生产力性质、水平、状况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历史自觉。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从世界观视角审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从方法论维度分析,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统筹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发展态势和变革方向,才能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准确识变、积极求变、科学应变,从而真正把握历史主动。具体说,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必然会冲破原有及现存的生产关系束缚。因此,变革与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就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新概念、新范畴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命题、新战略。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把“新质生产力”范畴上升到“新的生产力理论”高度来认识,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提出了新的生产力理论。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动力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了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的守正创新。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深刻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不断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改革、调整、完善社会生产关系,不断创造性地突破制度、体制、机制藩篱,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造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从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性质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在“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感召下,突破发展观念局限,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逐渐实现了从改革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向创新驱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大跨越。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政治,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并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出加快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而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高度统一起来。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自觉。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实践要求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如火如荼,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科学研究范式深刻转变,技术应用创新加速迭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世界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新质生产力对变革生产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因而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保护、解放、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紧迫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变量之一,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化改革。
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等为改革入口,加强科技创新领域政策统筹,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机制、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破除阻碍释放创新活力和科技潜能的制度枷锁。特别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通过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布局、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等方式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保障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以开放包容、互利互惠的国际市场规则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充分释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优势,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在有效凝聚国家战略使命、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不断迭代、激活高水平对外开放网络、营造良好国际创新环境等方面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为基点,营造有利于体制机制创新的国际环境。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时代场景下生产力呈现出的新质态,诠释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映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变化。只有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系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