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推动民营企业向“新”而行

□ 周戎 祝莹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蓄积发展新动能。

推进民营企业技术革命性突破

在持续性科技创新基础上形成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民营企业构筑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的根基。要强化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集聚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依托湖北科教优势,加快集聚科创资源,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的技术策源和成果转化协同攻关机制,打造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在未来网络、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技术、材料技术前沿、生命健康前沿、生物育种前沿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鼓励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加强基础理论、技术原理研究和前沿方向探索,努力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适当引入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组织参与科技项目立项和评审等环节,促进科研成果供给与市场使用需求有效对接,及时将成熟技术引向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实现民营企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民营企业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通过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产业组织优化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支持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端人才,尤其是围绕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布局重大课题项目研究、重大科研任务攻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

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鼓励民营企业组织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发,建立数字经济产业联盟,通过信息、技术、产能、订单共享,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新型权益市场、新型产品市场、新型服务市场等新型市场的体系化建设,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成果转化优势和对创新效率的正向牵引作用,以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及其产业载体的发展要求。

完善科技金融信贷服务,建立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的信贷产品体系,推广研发贷、人才贷、成果贷、专利贷等科技信贷产品,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民营企业提供长期限、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做好土地资源要素保障,主动对接民营企业用地需求,利用现有存量用地、闲置库房等场所,建设完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降低民营企业建设成本。

推动民营企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推动民营企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推动新经济、新技术与新旧产业渗透融合中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不竭动力。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鼓励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推动传统产业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助力民营企业绿色转型。坚持示范引领、政策加持和梯度培育原则,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因地制宜聚焦主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民营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的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数字技术、AI、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通信技术和企业实际生产场景结合,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维、在线服务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实现降本增效提质,以此推动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推进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在算力与大数据、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加大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的创新应用力度,全力开拓和丰富新兴产业上下游全链条技术应用场景,抓住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

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优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生态圈,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融入未来产业体系,激励民企催生新质生产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投资,根据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实施6G创新工程、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超前布局生命科学、AI大模型、前沿材料、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积极抢占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2024-03-1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7598.html 1 推动民营企业向“新”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