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7日

钟山“愚公”,年且八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长松 刘映阳 通讯员 向能来 易相志

他是享有盛名的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乡镇企业家、浙江萧山宁围镇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同乡友好;也是同时代本土创业成功企业家、萧山第一家台资企业总经理,主营石材出口,三百员工近亿年产值。

他曾是杭州石材协会会长,响当当的行业大佬。他经历公司壮大、企业改制、事业辉煌,之后转战新疆、内蒙古和我省枣阳通山等地,一路赚小钱亏大钱,人生跌宕起伏。

半辈子与石头打交道,瞟一眼,摸一把,就能掂出石头材质价值。兜兜转转,还是回到石头身边,与石头为伴。

不过,这一回,他不是开山琢石,而是养山护山,在石头缝里培育果园,石头成为他果园的一部分。

这是出生于1945年的浙江籍八旬企业家徐忠林的奋斗故事,他正在续写的事业与人生篇章,在我省阳新县龙港镇钟山深处的界首村。

钟山的日出日落,他已经守候了12载。

石头缝里的桃花 又要开了

3月9日,时隔近10年,我们再次去寻访他。

汽车翻过一座座令人头晕的大山,进入钟山深处。这里方圆上百平方公里,传说是书法大家钟繇修道成仙之处,幕阜山腹地。1984年设立钟山乡,因为贫困,7名乡干部6人申请调走,《咸宁日报》头版头条刊文《钟山乡的钟声谁来敲响》(阳新当时隶属咸宁),记载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沿着依稀记得的山路找到他的活动板房,迎面握着他温暖的双手,我们不知如何称呼他。他的样貌、神态、气质,充满活力又显年轻,不!你不能叫他老人,10年间看不出多少明显的改变。我们心里不禁蹦出“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句子想向他表达,不是吗?他是创业者、奋斗者、革命者。

他领着我们沿着山路看他的果园,其实是翻过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

泥土多一点的缓坡地,开沟起垄,3米乘2.5米的间距,小碗口粗的桃树枝头已现花苞,正等待一阵暖阳一场春风;陡坡上,石头缝里,则见缝插针地栽种着差不多同等规格的桃树。这些一人多高的桃树,两三根主枝斜着伸展,显然经过多轮的修剪嫁接,符合现代果树栽培“粗枝大叶”的形态,有的嫁接处缠裹的薄膜尚在,那是年前新接的枝条。今春的冻雨,折断了不少嫩枝,在风中摇晃。

东山一块,西山一丛,南坡一片,北坡一簇;山在园中,园在山里。共有3800多亩黄桃,100多亩香榧,200多亩碧根果。

“春天,你站在任何一个山头,都可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界首村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张召银说。

投入全部身家 转型农业

约10年前,这里是什么情景呢?

“2015年8月25日,记者来到革命老区阳新县龙港镇界首村,仿佛到了云南石林。‘全村有132户461人是精准扶贫对象’,村支书李相权介绍,虽然山高地薄,历来贫困,但今年必须摘掉贫困帽子。‘山上要柴没柴,要矿没矿,未必卖石头发财?’‘在石头缝里发财。’李相权拉着记者径直往山上走,指着稀稀疏疏的一些小树说,不要小瞧它,正宗美国薄壳核桃。又指着一畦畦小树苗说,香榧,宝贝着呢。原来,村里引进了一家叫郁林的农林开发公司,老板是浙江人,流转了界首村山地,联手全村农民开发。砍一亩杂草,工钱180块;栽一棵小苗,6块;管护一年,6块。一亩山地栽30多棵小苗,一个成年人可以管护100亩,一年收入最少1.8万块。挂果之后,按10%分红。只要树不死,永远分下去。去年,村民劳务收入130万元。

公司和村里还给贫困户开小灶,搞了一片500亩的基地,贫困户占股50%,村集体占30%,公司占20%。种苗、技术、市场,全由郁林公司负责,农民流转山地有收益,打工也有收益。”(摘自当年报道)

界首村一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草无树,有树无林,荆棘杂灌丛生,当时是重点帮扶贫困村。

2012年,正在通山一带考察石材的徐忠林来到龙港钟山,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让他萌生了转型的想法。与阳新相邻的江西武宁县,地貌相似,他的朋友种植香榧成功,而界首一带正好有大量的荒山荒地。受此启发,他一口气流转了界首村1.2万亩荒山,签订了50年的流转协议,随即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郁林(现名鸿峰)生态农业公司,把身家性命投进了农业,至今投入超过5000万元。

把荒山变果园 说话算数

浙江来了大老板,本村本土搞开发,村民和徐忠林想在一起干在一块,修路、引水、接电、砍荆棘,热火朝天地干!首选市场热销的薄壳核桃,硬是从岩石缝里栽了10多万株下去。

四五年过去,大家眼巴巴指望着的摇钱树,产量和品质都不理想。

“水土气候不适合薄壳核桃,香榧挂果要15年,周期太长。这里最适合黄桃,尤其是早熟品种。种核桃,交了一笔学费,砍掉核桃种黄桃,又交了一笔学费,先前种的品种有早熟也有晚熟,这几年正陆续把晚熟改早熟。”徐忠林边走边介绍。

“代价有点大呢。”“花了五六年时间,才摸清门道。但上山嘛,哪里会没点弯路。”谈起挫折,似乎也没有多么沉重。

“没有想到过放弃?”“没想过,也不可能放弃。”

“又不是家乡,与村民也非亲非故,何必死守着不放呢?”“荒山变果园,是我和村民们共同的心愿,是说出口了的,说话要算数。”

就凭着这一腔比石头还坚硬的信念,徐忠林把他乡当故乡,在界首村奋斗了整整12年。

他弄清了这里的水土光热条件和气象规律,弄清了黄桃的管理窍门,他先当学生再当师傅,举办20多期黄桃技术培训班,把一两百名村民培训成了土专家。他成立金色钟山合作社,发展社员163户,无偿指导技术,集中采购农资农药,按市场价回购黄桃,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他依靠村“两委”组织务工队伍,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几乎所有贫困户都从他的公司受益。除上述“532”帮扶措施,2016年还响应国家号召,让贫困户入股公司固定分红,至去年已累计分红65万元。

他每年向村民发放劳务费不少于100万元,至今超过1000万元。2019年,这家浙江人开办的公司被评为湖北省扶贫龙头企业。

近年黄桃丰收,渐渐能覆盖劳务成本,除了销售鲜果,桃酒桃干也试制成功。

桃园初具规模,他又把目光投向乡村旅游。富水河从村边的峡谷穿过,常年云雾缭绕,缀以山间桃花,颇有桃源诗意。部分旅游项目已开工,露营基地今年夏秋就要开张。

新时代的愚公 奋斗标杆

12年来,徐忠林的春节都是在界首村的活动板房里度过的,他每天的行走都会超过2万步。

他认识界首村所有留守村民,只是不能一一叫出名字。村民家的红白事,他也会随一份礼。界首村徐姓村民较多,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家门”。

“新时代的愚公,为革命老区百姓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心怀感激。”阳新县委书记万鼎高度评价徐忠林。

“他不仅改变了我村贫困面貌,还为我们树立了创业、奋斗的精神标杆。”一直担任界首村党支部书记的李相权说,受徐忠林精神感召,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了回乡创业的打算。

“为了帮我们,他自己吃了大亏。”脱贫户肖绪炎说。

徐忠林的事迹不胫而走,但他婉拒了阳新县有关方面拟授予他的所有荣誉。“离开了党委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不可能有今天。”徐忠林说。

“意志坚定,义无反顾。他心中也许真是有一个桃源梦。”徐忠林的小儿子2013年至2016年间曾在阳新与父亲一起创业,之后回到杭州发展,去年又来到界首村,与父亲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初核桃种植失败,村民不是没有疑虑,徐忠林会不会拍屁股走人。

一直负责公司劳务管理的村民、立过战功的退役军人徐世线与人打赌,“他要是跑了,我把脑壳砍下来。”

“他如果仅为赚钱,几千万放在银行,利息都不知道有多少了。他完全有条件过安逸日子,却背井离乡,日日操心劳作。到底为什么?就是要做成一个事业,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把石头荒山变成花果山的事业。我有时打趣他死脑筋,自找苦吃,他总是笑着回我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誓把太行、王屋二山搬走的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誓把石头荒山变成花果山的钟山徐公,年且八十。

--> 2024-03-1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6682.html 1 钟山“愚公”,年且八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