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023年“中国天然氧吧”公布,我省4个县市入选,竹山县名列其中。
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全域公交县……一个个烫金的荣誉背后,是竹山县砥砺奋进、不断跃升的一年——全县GDP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经济水平向上向好,城乡发展不断进步,绿色底色愈发亮丽,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幸福竹山更有质感。
竹山县,古称“上庸”。后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近年来,该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十堰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统筹县乡村服务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振兴事业阔步前进。
壮大富民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欢迎各位网友来到年货节直播间……”1月18日,“过年啦·寻味竹山”网络年货节公益直播活动正式开播,在竹山县融媒体中心,主播们正卖力地向网友们推介竹山茶叶、香菇等土特产。
短短4个小时的直播,吸引8万余人次观看,评论留言突破1.5万条,获得163万点赞、订单136个,实现销售额8.27万元,单笔最大成交额1.3万元。
广受网友好评的竹山茶产品背后,是不断蓬勃发展的茶产业链。据县茶办介绍,竹山全县茶叶面积达30万亩,其中已投产的成龄茶园面积在20万亩以上、茶农10余万人。为壮大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竹山县集茶叶精深加工、展示销售及文化研究于一体,成立竹茶集团产业园,新建茶叶生产车间、综合楼、接待中心、宿舍楼及绿化配套设施,总投资1亿元以上。同时,该县联合“中国茶叶行业十强”萧氏集团,按照“1个茶叶集团+1个产业联合会+10家核心会员茶企+30至40家加盟企业”的模式成立茶叶产业联合会,首批推荐入会茶企40家已全部完成注册登记办证工作。
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竹山县坚持把茶叶作为兴山富民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按照“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持续推进茶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去年获得“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2023年度重点茶企”等荣誉,茶叶产品从过去单一的绿茶发展到红茶、黑茶、花茶、茶醋等多个品类,干茶产量1.12万吨,农户年均增收7200余元。全县省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企业6家,已注册的茶叶市场主体共计252家。
下一步,竹山县将围绕生态建园、品质提升、茶旅融合的主线,以示范园创建引领推进茶产业实现“五个转型”发展,即:基地建设由规模发展向绿色有机生态高效转型;产品加工由分散制作向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转型;发展模式由单一制茶卖茶向茶旅融合发展转型;产品品牌由散小弱向统一使用区域公共品牌转型;奖补方式由对基地和茶农的奖励向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转型,全力把竹山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成为茶叶产业链深度延伸的示范区,带动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茶农增收、生态增效、绿色惠民。
护好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拥有“中国肚倍之乡”“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等全国荣誉称号的竹山县,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还拥有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
近年来,竹山县认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战略规划,坚持生态立县,立足“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的目标定位,加快构建“做优县城、做强三区、振兴全域”区域布局和“56513”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七大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园林县城、全省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十堰市率先入选全省首批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创建单位之一。
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契机,竹山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圆满完成了“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深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2021年省级生态环境以奖代补资金综合考评中位居全省县级层面第一。2022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7.5%;地表水考核断面、地下水监测点位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全县无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县完成营造林7万亩、林相季相改造8.22万亩、义务植树120万株、新一轮退耕还林补植管理2.98万亩。
聚焦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竹山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相继出台了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光伏等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30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600万袋,中药材、烟叶基地面积分别稳定在5万亩、2.5万亩以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92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突破85亿元,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县建成光伏电站55座,水电、光伏发电装机近90万千瓦,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超过20亿度、产值达10亿元。绿松石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抖音电商直播基地线上销售额突破10亿元。
做强文旅融合 激发经济活力
站在圣水湖岸边远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轻舟犁浪,好一派风光旖旎、美景如画。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竹山县境内,是潘口水电站修建形成的人工库塘型湿地,面积达3255.2公顷。多年前,这里面临着水土流失、网箱养殖围湖污染、支流多管理难等困境。为扭转这一局面,以圣水湖获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为契机,竹山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保护、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安全治理为抓手,下大功夫改善圣水湖湿地环境。加强生态修复,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升监测能力……一项项措施,一项项考核抓铁留痕,国家湿地重现生机,保护与恢复成效明显。
2017年10月,圣水湖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7月,圣水湖湿地被省林业局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2023年8月,圣水湖入选省美丽河湖。从201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又倾力打造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先后承办了4届全国路亚舟钓公开赛,多次举办国家级、省级钓鱼比赛以及环湖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也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全国舟钓竞赛基地”称号。
“通过推进文旅融合,让竹山县成为水上运动、健康休闲、旅游度假的基地,每年县里举办的赛艇、皮划艇、摩托艇、赛龙舟、垂钓等水上运动成为游人的乐土。”竹山县副县长贺云松说。
水上运动的兴起,激活了上庸镇的旅游经济。
“俯瞰圣水湖,碧波荡漾,半岛小镇,白墙黛瓦的简中民居,错落有致,静谧祥和,美不胜收。”许多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对圣水湖景区点赞。
该县因势利导,在圣水湖旅游度假区推介“探秘古庸国,度假圣水湖”品牌活动,先后开发了上庸文化博览园、三盛大院、黄州会馆、古庸台等旅游景点20余处,培育了文化体验、旅居康养、水上运动、健身娱乐、户外露营、舟钓大赛、美食购物、研学旅行等康养度假产品20多项。
随着大量游客涌入,湖畔的旅游合作社、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该镇建成农家乐200余家,民宿旅馆100余家,旅游商品特色店80多家,旅游产业带动全镇一半以上人口增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上庸镇的“文旅+体育”在竹山县并非个例。竹山县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文体旅”深度融合,去年相继举办“青梅竹马”微型马拉松赛,“茶香十里·竹山乡遇”微马、徒步、山地自行车系列赛事,竹山乡村篮球赛和湖北省青少年桥牌锦标赛等各类活动近百余场次。去年,竹山县共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亿元。
深化十星创建 擦亮文化品牌
华灯初上,位于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崭新的十星文明创建展览馆,熠熠生辉。展览馆内“乡村振兴新时代·十星文明元宇宙”格外夺目,序厅、星火燎原、星光闪耀、星河璀璨、星途无限五大篇章,见证了竹山十星文明从诞生至今30余年持续创建深化的光辉历程和丰硕成果。
“十星”文化不仅是竹山的一座文明丰碑,更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坐标。自1993年启动“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以来,竹山县坚持“十星”品牌不动摇,先后17次调整“十星”评选标准,推动“十星”创建与时俱进、常创常新,探索形成以“十星”创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经验”。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新发展阶段赋予“十星级”新的历史使命。
竹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工作实际,作出“十星促五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十星”创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纳入“十星级”文明户、村、乡镇创评体系,对应设置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人才培育、科教文卫、人居环境、文明创建、平安稳定、便民惠民、党建引领、共同富裕十颗星,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在十星级文明创建引领下,一方面,群众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将产业发展、共同富裕作为“十星”评选标准,设立集体经济空壳村不得创“十星”、不想致富不得评“十星”等硬约束,激励各村成立产业协会,引领茶叶、生猪、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我要致富”成为群众共同愿望。培植县级以上十星级农民合作示范社72家、示范家庭农场28家,建成扶贫车间113家,粮油90万亩,延伸带动轻工业、绿松石、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文旅康养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并且,变“十星文化”为“十星产业”。推动“十星”元素融入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有效地提升了竹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各类人才也在创“十星”中脱颖而出,涌现出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焕云等身边典型2000多人。创“星”还催生了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建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十星志愿者8.38万人,具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占12%以上,他们成为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结合“十星”创评内容,竹山先后开展电商主播、茶叶加工、绿松石雕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引导7万多名农民就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竹山绿松石工艺师”入选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直播电商百强县”的县城。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战斗堡垒
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党建引领,竹山县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聚焦乡村“五大振兴”,着力打造一批组织建设好、人才培育好、产业发展好、环境治理好、民风涵养好的“五好”党建示范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组织建设好”,竹山县健全“村党组织-自然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和村干部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先后调整不胜任不尽职村干部48名,新调整人员年龄均在45岁以下,均是中专或高中及以上学历。并储备村后备干部506人,从2023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409万元用于发放在村工作后备干部工作补贴,确保村级组织后继有人。
围绕“人才培育好”,竹山县持续开展“基层教育百人计划”等乡村振兴人才项目。落实乡村人才振兴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通过实践评比赛中学、企业点单做中学等方式,累计培训148期8340人次。
围绕“产业发展好”,竹山县聚焦重点农业产业,县级成立茶叶、生猪、食用菌、粮油、竹产业5个示范型产业链党委,全县17个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成立蜂蜜、中药材、茶叶等产业链党组织17个,培育了五福龙井、稻香西河、梅香太和等一批党建示范村,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景”。
围绕“环境治理好”,竹山县持续抓好“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示范村扩面至58个,组建党员护水队58支,每月组织党员护水队和志愿者巡河巡库,宣传护水知识,打捞水上漂浮物,用实际行动守护“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同时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管用好乡镇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围绕“民风涵养好”,竹山县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健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探索形成了龙井村“五会十组”自治机制、龙王沟村“积分超市”、西河村“五共促五美”、上庸城小区“二六”工作法等经验模式。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今后,我县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生态优势,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聚焦三产融合,持续加强茶叶、食用菌、生猪、中药材、竹产品等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竹山县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兴恕说。
统筹:高兴恕 杨鑫
策划:杨鑫 喻登辉 操竹
撰稿:沈超 毛晓红 毛圆敏 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