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4日

十堰:绿水青山托起振兴底色

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一库清水北送。 (柯皓 摄)

经过治理后的百二河河道美景如画。 (叶相成 摄)

2023年4月2日,茶农在郧阳区谭家湾镇五道岭村茶叶基地采摘茶叶。

丹江口市智慧果园项目里的智能机器人基于农用北斗技术,可实现定时定位的无人操作、智能作业、自主管理,具备运输、打药、除草等多功能。

郧西县六郎乡康家梁村生态渔业产业基地。

流域综合治理让十堰水清景美。

房县军店镇月明村羊肚菌大棚基地,农民在采收、晾晒羊肚菌。

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温室大棚。

竹溪县神龙溪茶叶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正进行春茶采摘。

茶山嫩芽吐绿,油菜长势喜人,农机田里驰骋。惊蛰节气,十堰大地逐渐恢复春日的活力。

十堰依山傍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护水”“发展”的双重使命。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十堰拥有的资源禀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十堰发展的绿色定位。

十堰是大山区,也是大农村,农业分量重、农业人口多。近年来,十堰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稳粮增产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5月5日,在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郭家渡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两辆农机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进行复合种植作业。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播种的行间距、密度和深度都有严格要求,从耕地到播种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可在减少误差的同时提高播种效率。目前,郧西县已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5000亩。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近年来,十堰市全面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稳步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319.39万亩、总产16.746亿斤;油料面积126.2万亩、总产18.8万吨(3.76亿斤);建成设施蔬菜生产区3万亩、高山蔬菜生产区 13万亩、精品露地菜生产区10万亩;羊肚菌种植规模全省第一。

组织领导到位。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先后召开全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秋冬农业开发现场会,下发《关于做好2023年春季农业生产的通知》《2023年秋冬种生产指导意见》,明确各地粮油生产目标,压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关键时节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研,适时掌握各地耕、种、管、收等环节情况,分析研判并提出针对性意见,指导各地落实各项生产技术措施。

技术指导到位。组织全市农技人员、生产主体参加春季田管培训网络培训班4场、3000余人次。建立市县专家巡回指导制度,成立粮食油料、果茶药、蔬菜(食用菌)、渔业、植保等5个专家指导组,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服务。制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0余个,派出技术人员6900余人次,开展田间苗情调查50余场次。强化示范引导,创建油菜轮作示范9万亩、小麦高质高效示范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7万亩。

田间管理到位。利用 QQ群、微信群、门户网站等平台,及时发布生产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技术。分类施策,加强小麦、油菜、水稻、玉米、大豆等在田作物水肥管理。全市累计清理“三沟”280万亩,追肥331万亩,防除杂草362万亩,病虫害防治251万亩,落实小麦“一喷三防”68万亩、油菜“一促四防”47万亩。

绿色发展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污水管道已铺设完成,目前正着手打造两岸的绿化景观!”2023年12月17日,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推进会上,十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指着青岩洞沟说。青岩洞沟是十堰实施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缩影。

茅塔河发源于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丹江口库区入库河流泗河的中上游,流域全长43.3公里,规划范围157.5平方公里,涉及20个村、16条主要支沟。

以水为脉络,十堰市茅塔河小流域自南向北依次为生态区、农业区、城市区,山、水、村、田、园、城一体,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为此,茅塔河流域被纳入全省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茅塔乡通过村集体土地流转,将库岸周边的菜地变成“共享菜园”,根据市场需求、客户诉求,在四季蔬菜有机种植基础上,以感受原生态为主题,推出农家餐饮、康养民宿、乡村货栈等多个项目,既壮大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又让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十堰市茅箭区按照“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治理目标,在茅塔河小流域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02套,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严禁污水入河。

以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为示范,协同推进治山、理水、减污,谋划实施农业项目16个,修建脱氮沟工程10个,促进流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打造“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十堰样板。2023年,全市地表水优良率96.3%,丹江口水库供水水质保持Ⅰ类标准,累计向北方调水610亿立方米。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居全省前三。

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抓手,十堰擦亮山水招牌。

发展全产业链。突破性发展以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六大产业”和设施渔业为代表的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全链条构建绿色高效的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2023年实现综合产值760亿元。培植龙头。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培植了博奥(水产品)、鑫榄源(油橄榄)、诚友(食用菌)等一批产业链条长、行业影响大的“链主型”企业。引进芙丝、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一轻食品等品牌企业打造水产业集群,推进“堰水进京”,2023年销售同比增长70%。

提升品牌价值。建立“从标牌到品牌、名牌、王牌”的梯次培育机制,聚力打造“武当山茶”“武当山珍”“房县小花菇”等区域公用品牌,“武当山茶”跻身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20强,“房县小花菇”年产值达35亿元。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0.2万亩,新增“三品一标”产品82个。“武当山茶”“武当山珍”品牌授权企业分别达164家、66家,“武当山茶”入围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20强。油橄榄面积全省第一,香菇种植规模全省第二,茶园面积全省第三。

深化科技合作。持续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构建茶叶全产业链科研创新体系,大力开展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茶产品品类日趋丰富,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持续提升。仅2023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新开工技改扩能农业项目69个。十堰的武当山茶多为名优绿茶、红茶,炒制费时费力,且代加工的小作坊炒制标准不一,产品品质和销售价格参差不齐。2023年,武当山茶产业联盟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在竹溪、竹山几个茶叶主产乡镇建立“共享车间”,引进智能化、机械化制茶设备。“这个共享车间办得好,方便了我们茶农,而且加工费便宜,工艺先进,出来的茶品质好,不愁销。”

共同缔造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临近中午,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西川村养老照料中心饭菜飘香,十余位老人有序排队打饭就餐。“人大代表出钱出力建起‘幸福食堂’,这里顿顿有菜有肉,还有老伙伴们一起聊聊天。孩子们再也不用为我担心,可以安心在外打工了!”马照均老人开心地说。

西川村的幸福食堂是十堰推进乡村建设的缩影。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路径,自2022年开始,十堰市聚焦养老、托幼、卫生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路建设这“六件事”,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评、共享,以小家美共促全村美,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六件事”每一项都需要钱,单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以共同缔造理念,村里的事发动大家一起办。”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向上级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发动新乡贤捐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让地让利共建。

“家乡父老养育我,我为家乡出份力。”去年,武汉贸腾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后华给郧西县羊尾镇双堰村捐款6万元,助力养老建设。

竹山县擂鼓镇西河村通过“群众出点子、专家谋方子、两委商路子、代表定盘子”,锚定以改屋改栏改厕、农户晒场硬化、入户道路翻修、花坛绿化带建设为重点的4个小微工程项目,农户投工、投劳、投资占比近50%,参与度达90%以上。

“村美是手段,民富是关键,宜居才是归宿。”2023年,十堰市投资2.97亿元,推动乡村建设一批“六件事”项目。建改农村户厕17744户,完成农村厕所粪污与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建设试点项目 12个。全市4个乡镇、45个村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接续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7个单位荣获“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称号。

突出因需而建。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全市已建成农村养老互助照料中心1200多处、托幼中心232个,生活垃圾“两类四分法”全面推行,51.5万户农村厕所完成无害化改造,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理,全市行政村垃圾治理覆盖率达98%以上。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已有1578个行政村开展污水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4%。探索实施“交通+”,聚焦农产品上行变现,新改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

突出资源整合。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盘活闲置资源,探索农村产权融资模式,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2023年实施乡村建设类项目658个,总投资8.7亿元。

突出乡村治理。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竹山县“十星创建”、竹溪县“家规家训进万家”、房县“人情新风”等一批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农村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数说十堰“三农”2023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4.7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4元,同比增长8.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9.39万亩,总产16.746亿斤,同比增长1.4%;油料面积126万亩,总产18.5万吨,同比增长3.1%。

蔬菜(食用菌)产量188.87万吨,同比增长3.8%;茶园87万亩,产量2.7万吨,同比增长21.5%;园林水果44万亩,产量54.07万吨,同比增长23.6%;中药材人工种植54.1万亩,产量16.05万吨;新增设施渔业111万立方米,水产品产量5.388万吨、增长12.1%。

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增家庭农场3736家,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16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34家,选定服务主体156个,服务面积29.68万亩。

培育高素质农民6949人,招录“一村多名大学生”158人;荣获国家授权专利12项,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7项。

策划:中共十堰市委农办  十堰市农业农村局

--> 2024-03-14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6394.html 1 十堰:绿水青山托起振兴底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