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阅读提要
牌子上墙不等于工作到位。向社区不必要的牌匾开刀,就是向把挂牌当落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刀,让基层干部回归干事创业本位。
近日,本报报道荆门市为基层清牌减负,掇刀区某社区摘下33块牌匾。该社区书记的一席话引人深思:每个挂牌部门都要求建立台账,制度职责上墙,还要定期更换,有时挂在哪儿都为难。“有的挂牌部门,一年到头没几场活动,但制度职责‘满墙红’。”说白了,不少牌匾是“做做样子”。
摘下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牌匾,卸下的是基层本不该承受的负担。近些年,从党中央到各地方,为基层减负的决心坚如磐石,但基层负担具有较强的顽固性、复杂性和隐蔽性,还会隐形变异、反弹回潮。向社区不必要的牌匾开刀,就是向把挂牌当落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刀,让基层干部回归干事创业本位。
牌子上墙不等于工作到位。把“工作好不好,先看牌子挂没挂”奉为圭臬,把挂牌当作彰显工作的筹码,一心想着装门面、撑场面,只求“名正”不计实效,牌子就可能异化为形式主义的花瓶,基层就成了官僚主义的舞台。“挂牌热”是“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生动体现,清牌减负不只是清理门面上有形的牌子,无形的、不科学的台账、考核也要坚决除掉。
一块牌子就是一份责任,挂上牌子就得挑起担子。客观地讲,不少单位是想通过“挂牌”把工作做好,但如果仅仅把落实工作简化为“挂几块牌、出几本台账”就万事大吉,则违背了挂牌的初衷和应有之义。挂的是牌子,也是责任,要有人担事、担责、担难,让管理和服务“一竿子插到底”,真正落实到群众之中。挂牌不等于成绩,上墙也装不了门面,“没有结果的过程,再精彩,也只能开出中看不中用的‘谎花’。”
一个社区挂了多少牌子,并不是决定群众获得感的评价指标。各个部门一股脑地往基层伸手,只会弄得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种“虚事”,哪里还有心思、精力为老百姓服务?基层人手很有限,“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该谁干就谁干”的导向要鲜明地立起来,把牌子的数量和种类减下来,把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提上去。
摘牌不是“一刀切”,有些工作需要通过挂牌协调配置各种资源,挂牌的必要性取决于工作的实际需要。每块牌子都代表着一类事务,要把整合、精简等“规定动作”做到位,对“挂什么牌子”“挂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做到心中有数,讲求实事求是、应挂则挂,让挂牌回归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