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3日

晋升通道不应搞机械化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最近,太原师范学院2021年发布的一纸规定引发关注。这项规定名为《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当中最具争议性的内容是: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

“非升即走”“非升即转”,指科研工作者如果不能在一定期限内晋升更高的岗位或职称,要么走人,要么转岗。上述规定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看不到一所高校对青年人才的尊重和爱惜。未能晋升就对学术层面予以根本性否定,这种简单设定期限、不顾及科研难度系数的“一刀切”,未免过于粗放,俨然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对于筛选优秀人才、激发教师活力,“非升即走”制度有其效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这一制度从讲师、助理教授拓展至副教授乃至教授群体,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一些高校僵化使用这项制度,但其原有的支持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守护潜心研究等功能却被忽视了。一些青年学者“青椒”变成“青焦”,产生疲惫感、焦躁感和不安全感,并非都是努力不够或能力不济造成的,还面临着晋升比例过低、考核评价量化单一、科研项目按“帽子”分配等多重压力。

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看待青年教师,不能简单视为提升科研产出、推高学校排名的“干柴”,更应看到,他们还是立德树人、传承学术的“薪火”。如果罔顾学术职业的特殊性和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无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和承受能力,异化甚至滥用“非升即走”等制度,简单使出转岗、低聘、降薪等惩罚性工具,不仅难以产出高质量和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还会诱发学术内卷,滋生更多急功近利的行为,结出“量多质薄”的涩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将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探索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应该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起点,构建科学合理、清晰透明且相对稳定的评价体系,给予青年教师更多自主权,帮助其在压力适中的学术环境中安心做学问,充分激发年轻教师的活力和潜力,结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

--> 2024-03-13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6202.html 1 晋升通道不应搞机械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