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万泽恒 孙灿 梁勇
起降、爬升、盘旋……3月6日,汉南机场,一架新型无人机自主驶入跑道并顺利升空。在全天候条件下,该无人机对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进行了验证,并成功执行遥感、监视及目标定位等多种任务,全程飞行30分钟。
这是汉南机场首次保障无人机试飞测试。未来,该无人机的组装、测试与交付项目有望落户武汉经开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简称通航产业园)。
去年6月,武汉市出台《推进武汉市无人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依托汉南机场产业基础优势,在武汉经开区打造无人机研发、试验及航空运动基地。
低空经济“热辣滚烫”,为武汉经开区带来新机遇。“我们正积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产业项目、打造应用场景,力争到2030年低空飞行相关企业突破120家,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集聚区和示范区。”通航产业园负责人表示。
强基础
汉南机场为无人机提供试飞测试
天气晴好,汉南机场迎来试飞潮。一架架固定翼飞机整装待发,十分醒目。
通用机场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载体。早在2015年,武汉经开区就着手谋划机场建设。2017年,汉南机场投入运行,这是武汉市唯一的通用航空机场。截至目前,已吸引海燕、墨行、东鸿等12家通航企业驻场飞行,业务涉及执照培训、空中游览、试飞试验等。
汉南机场负责人介绍,不同于小型消费级无人机的垂直起降,大型无人机基本都需要借助跑道起飞,这让通用机场的优势更加显现。为此,该机场主动对接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协助办理试飞空域批件和飞行计划审批,不断扩大“朋友圈”。
与此同时,通航产业园正积极争取飞行服务站落户,为低空有人机、无人机用户提供空域、航线申请,提升机场承载功能,推动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发展低空经济,除机场外,无人机起降点也必不可少。以“无人机之都”深圳为例,其无人机起降点已达89个。武汉经开区在拥有4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的基础上,将加快推进16个低空共享无人机点位建设,统筹推进无人机起降平台和直升机临时起降场地,满足各类型飞行器的起降、备降、停放、充电、运输、运营及服务等功能需求,让低空经济“飞得起、飞得稳、飞得好”。
引企业
“尖板眼”无人机企业集聚车谷
乍看,是一台普通消防车,但随着车身徐徐展开,一台无人机显露真容。启动按钮,无人机旋即腾空,最高可飞行至150米左右。下方,通过两条长长的管道,消防车将水、消防泡沫以及高压电源源不断供应,让无人机不间断地为高楼灭火,空中续航长达8个小时。
3月1日,在位于通航产业园的湖北三六一一应急装备有限公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了这款不一样的无人机。公司总经理李存靖介绍,这是其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层灭火救援利器,起飞重量、作业高度、喷射距离、续航时间、抗风等级等关键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有效应对百米级高层火灾救援的难题。目前,这套无人机灭火装备已通过产品公告检测和技术鉴定,即将在武汉实现量产,年内有望完成交付20套。
在通航产业园,这样的“尖板眼”无人机还有不少。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特飞所无人运输机产业基地,自2021年落户,持续开展智能集装化无人运输机产品的研发生产。这种无人机“肚量”极大,能“吞”下整个集装箱,可广泛应用于机场、港口的集装箱运输,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刚刚进驻的企业“旭日蓝天”,手握多项发明专利,自主研发的灭火无人机,最大载重量50公斤,可同时携带两枚25公斤的灭火弹。
今年1月,国内低空经济头部企业海直通航签约落户,将从事低空应急救援生产业务,现有超40架飞行器也将全部入驻汉南机场。
“作为‘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在机翼、机壳、电池等领域可与无人机实现共享。”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制造产业发展,力争再引进1至2家制造企业,同时,带动发动机、螺旋桨、附部件、航电和飞控系统、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力争到2025年无人机产业初具规模。
拓场景
让“打飞的”飞入江城百姓家
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低空经济大有可为,但向天空要效益,关键是要打造一系列的应用场景。”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拓展8大应用场景,抢占万亿蓝海风口,让无人机物流、“打飞的”通勤等昔日科幻电影里的场景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8大应用场景包括:短途运输、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空中游览、研学培训、智慧城市管理、航空运动、试飞维修。
以低空物流为例,目前,武汉经开区已集聚盒马、菜鸟等多家大型仓储。未来,通过无人机精准投递,这里的冷冻生鲜产品可直接配送到门店,甚至送到用户手中。
外卖“从天而降”,出行“扶摇直上”。几天前,全球首例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在深圳、珠海完成跨海跨城模拟载人飞行,“打飞的”去上班从梦想照进现实。目前,武汉经开区正积极对接国内eVTOL领域头部企业,探索发展短途通行、空中游览等低空出行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加快建设,一个空中应急救援走廊有望在武汉经开区先试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