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5日

来自上古的龙 源于楚辞的馔

——从“万千气象”姊妹篇看传统佳节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2024年2月13日4版

2024年2月26日11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甲辰龙年,湖北文博系统广泛组织开展“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正月初一到初八,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约234万人次,同比翻番。到博物馆里欢度春节、闹元宵,已成为新年俗。

今年春节期间,湖北日报副刊“万千气象”版策划推出了姊妹篇图文报道——《春满荆楚 龙行龘龘——藏在博物馆里的“龙”》(2024年2月13日4版)、《最早“宫廷食谱”出自屈原,曾侯家的年年有“鱼”重达八公斤——“品一品”一馔千年的荆楚味道》(2024年2月26日11版)。两篇报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荆楚文物与新春佳节交相辉映,赢得读者点赞。

全省征集“龙龘龘”

精挑细选出十条有颜值有内涵的龙

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龙年春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延续自牛年开始以生肖文物拜年的策划,聚焦藏在湖北各地博物馆里的“龙”。

考虑到龙元素文物较为常见,湖北很多博物馆都藏有“龙文物”,为尽可能充分展现荆楚“龙文物”的风采,1月13日,记者就在全省博物馆通联微信群发布“遇见龙龘龘征集启示”,希望各馆从馆藏一级、二级文物中推荐精美“龙文物”。最终,来自省市县三级的十多家博物馆,推荐了50多件“龙文物”。

如何从中遴选出有颜值、有内涵的“龙”,供报纸版面及新媒体产品采用?如何将这些龙串珠成线,呈现一篇可读性强的文章?

记者首先摒弃了罗列文物简介的做法,希望能挖掘得深入一些。但龙文化内涵实在太丰富,如何取舍,颇费思量。记者做了大量功课,了解到不同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的解读:如龙与猪、蛇、鱼、鳄鱼等动物的关系;龙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龙年俗为何深入人心;龙图腾的演变及中华民族何以自称“龙的传人”等。

作为省级党媒,记者更希望报道能凸显荆楚文物亮点、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在请教了高校、省博的多位专家学者后,记者梳理出这样的脉络:史前龙文化版图中石家河玉龙占一席之地、盘龙城遗址商代龙形器与华夏龙图腾“最正统的根源”一脉相承、战国大量精品文物表明楚地尊龙崇凤同时存在、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龙文物”富丽堂皇。

依着这一思路,以历史为线,稿件结合馆藏精品文物,对荆楚大地龙文化进行纵向梳理,并兼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质及不同级别的博物馆,精选出了10件颜值高、内涵丰富的“龙文物”,呈现在报纸版面上。

《春满荆楚 龙行龘龘——藏在博物馆里的“龙”》(2024年2月13日4版)于大年初四刊发,有读者点赞称,“梳理全面,涨知识了”。

选题酝酿近一年

文物牵手年俗走进当下生活

中国传统节日几乎都离不开美食。湖北日报副刊“万千气象”版推出的报道 《“品一品”一馔千年的荆楚味道》(2024年2月26日11版),聚焦楚地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成为《春满荆楚 龙行龘龘——藏在博物馆里的“龙”》(2024年2月13日4版)的姊妹篇。

其实,早在2023年3月,记者因其他选题采访著名楚学专家刘玉堂时,就听他聊及屈原《楚辞·招魂》里有大量对楚人珍馐美味的描述。刘玉堂称,这是最早且完整的楚国“宫廷食谱”。

原来,屈原除了是爱国诗人,还能与美食扯上关系。记者当即来了兴趣,就此向专家深入请教,但报道却一直未推出,因为记者在等一个最佳发稿时机,感觉新春佳节无疑是最合适的。

历史记忆,是否在留存至今的文物瑰宝中有所体现?是否影响了今天的荆楚味道?记者查阅了许多饮食文化类书籍,并搜寻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等馆的精品文物,发现楚地饮食的“饭”“膳”“馐”“饮”,在文物中有充分体现。如:楚地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战国腌制鱼、干鳊鱼、板栗、菱角、花椒等,更有大量盛饭、肉、饮料甚至酱料的精美器物。

这篇报道除了呈现文物之美,还采访非遗专家、民俗专家、考古学家,结合历史典故、考古材料,讲述传承2300多年的一道“硬菜”——清炖甲鱼的前世今生,及楚地“无鱼不成席”“过年食鱼”等民俗、年俗的历史渊源,进而由专家总结出楚地饮食的鲜明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报道经主编精心编辑、版编反复优化,最终将精美文物以厚重大气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人眼前一亮。

--> 2024-03-05 ——从“万千气象”姊妹篇看传统佳节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5271.html 1 来自上古的龙 源于楚辞的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