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稳产保供 端稳“中国饭碗”
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 孟艳清
枣阳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茬推进农业生产,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县)。
把粮食产量做得更高。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5亿斤以上。以创建全国小麦、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示范县为抓手,大力开展2024年部级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集中打造40个“千亩方”和10个“万亩片”,力争单产同比提高10%以上。
把科技装备做得更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加快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强化北斗导航等智能农机应用,力争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
把服务保障做得更优。以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县(市、区)试点、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市、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一体推进病虫害监测预警、粮食机收减损培训等工作。
坚持“三力”齐发 推动全面振兴
恩施市委书记 苏勇
恩施市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现在的乡村振兴主战场,将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守牢底线保定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盯紧“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重点关注重病、重残和收入下降等重点人群,持续做好动态监测帮扶。
多措并举挖潜力。坚持产业就业“双管齐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三产深度融合,探索“企业+”“集体经济+”等庭院经济,育强育活自我型家庭经营。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式保障并举,全力提升脱贫群众就业水平。
抢抓机遇聚合力。抢抓区域协作、定点帮扶等重大机遇,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引进优秀企业和产业,将本地的资源禀赋、要素优势同先进地区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有机结合,助推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壮大绿色富民产业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丹江口市委书记 赵洪福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构建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丹江口市将做好柑橘、茶叶、设施渔业三大“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擦亮乡土特色品牌。打造“武当蜜桔”“武当山茶”“丹江鱼香”等品牌,推进30万亩柑橘品种改良、技术改进,开展5万亩宜机化茶叶基地改造,发展设施渔业50万立方米,加快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北冰洋桔汁汽水项目满产达效,实施武当山水饮料工厂扩能计划,推进鱼产业与博奥预制菜加工企业对接,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坚持“保护就是发展”第三重境界思维,开发精品民宿,打造橘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寄递物流,培育农村电商,确保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以改革思维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黄梅县委书记 刘欲晓
黄梅将聚焦强县工程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各项省级改革试点向深切入,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以城镇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进就地城镇化。加快建设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区,牵引人口聚集。对照绿色低碳县城标准,推进“四区联动”有机更新。建好用好华纺链黄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以供应链思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以教联体改革为重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纵深推进教联体建设,打造全域紧密型医共体,做实社区居家上门养老服务。
以共同缔造为载体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持续深化“四下基层”和实践活动,健全群众意见收集分办、小型项目以奖代补、常态化联系群众等机制。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依照考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一张图”,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
抓牢产业发展牛鼻子 打造农民增收金钥匙
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 肖鹏飞
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夷陵区将紧紧抓牢产业发展牛鼻子,拓宽农民增收路。
抓实“四乡工程”,激发乡村活力。扎实推进强县工程“引导大学生毕业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省级试点工作,培育引进万名人才回乡兴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推进“五链一体”,拉长富民链条。继续投入5000万元实施“五链一体”工程,打造玛瑙河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农业产业发展示范样板,提档升级2万亩标准化果菜粮基地,建成4条特色产业示范带。
培育“六大园区”,聚合产业动能。加快推进翠林农业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园、三峡畜牧产业园、中国(夷陵)精制出口茶加工园、三峡中药材产业园、萧氏工业园二期、稻花香馫香型白酒智能化酿造基地建设,带动园区农民增收9000元以上。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吴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