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春 刘澍森 通讯员 龙宣
1557.64亿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告,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从2004年以来,实现“二十连丰”!
“全国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当地人自豪地称,龙江熟而天下足,仓廪实而天下安。
岁末年初,记者受邀赴黑龙江省,走进白山黑水,踏访黑色沃土,了解“十四连冠”背后的丰收“密码”;看我国粮食第一省如何种粮?如何种好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做法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坚守“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从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黑龙江省这个中华大粮仓视察,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对发展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出系列重要指示。
去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时强调,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多年来,该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毫不放松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重中之重,当好国家最稳固、最可靠、最坚实的“大粮仓”。
统计资料显示,20年里,黑龙江粮食生产描绘出一条持续丰收的“上扬曲线”,从2004年粮食总产600.2亿斤到2023年1557.64亿斤,迈出农业强省的坚实步伐。
在2010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达到1126.6亿斤,跃居全国第一。
每年增产百亿斤,动力在哪里?相关负责人总结称:“二十连丰”的关键首先在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守牢“国之大者”的担当毫不放松粮食生产;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千方百计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着力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单产水平,持续提高科技含量。
站上“二十连丰”的新起点,新一届黑龙江省委又瞄准新的目标:“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首要担当,坚决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创新,确保到2026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800亿斤,为保障‘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呵护耕地“大熊猫”
万物土中生,有土才有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藏粮于地。
统计显示,去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达14743.1千公顷,居全国第一。
白山黑水之间,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形成了三江平原;经过2万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地球上最肥沃的三大黑土地之一。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典型黑土耕地面积达1.56亿亩,占东北的56.1%。
黑土地面积最大、保护任务也最重。一度,城市化、工业化,致使污染加重;一度,“重用轻养”导致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变“瘦”变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持续开展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蓝天、碧水与净土。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再一次强调,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制定出台《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全面贯彻落实田长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小田并大田,系统施策提升耕地质量,强化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等,在全省建立起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当地探索形成了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治理,让“瘦”了的地又变“肥”了,“硬”了的地又变“软”了,“消失”了的黑土地慢慢“回来”了。
2018年以来,黑龙江累计治理侵蚀沟2.18万条,黑土良田得到大面积还原。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3亿亩,成为全国第一个超亿亩省份。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增加种植面积4%左右,贡献了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增量。
土地托管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冬季的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白雪皑皑,一片寂静。
原本是猫冬的季节,不少地方的合作社却十分热闹,各地合作社和村民都忙着签订土地托管协议。
“土地托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难题,农民积极性高涨。”据该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程托管服务,就是农民给合作社每亩交300元左右托管费,从种到收,所有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农民当“甩手”掌柜,到时在家等着收粮就行。
随着东三省农村人口大量进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是当地稳粮的最大难题。
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题之道。为此,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乡村能人、农业中介服务组织,让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截至2022年底,全省登记的家庭农场有6.2万个,农民合作社达到9.1万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114个、2434个。
2021年,黑龙江省因势利导,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整省试点,建设了20个示范县、29个试点县和100个示范乡镇。到2023年,该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万家,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4358万亩,参加托管社会化服务面积超1.12亿亩次,服务小农户109.7万户。萝北县、富锦市、北大荒农服集团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典型。
率先补足社会化服务短板,让龙江小农户与大产业、大市场有效衔接。
并且,该省还延伸服务深度与广度,形成“生产托管+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粮食银行”全程托管“链式服务”模式,让小农户进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大生产。
对大农场,则启动智慧农场建设。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团已建成16个智慧农场,年耕种管收综合作业面积34.04万亩次。一年四季实现“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完全一幅现代化农场的场景。
从会种粮到慧种粮
粮食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
作为科教大省,黑龙江人在粮食生产的科研上一直舍得投人投力投钱,久久为功。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
地处北国,黑龙江地质气候条件与华南、华北、西北迥异,南方的种子难以在东北大地获得高产稳产。作为全国拥有寒地作物资源数量最多的省份,黑龙江省早在1982年就着手建设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历经40余载,已累计保存种质资源7万余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达30万份,向社会提供种质资源1万余份。2022年首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名单中,黑龙江省占据三席。
从“种质”到“种子”,本土的育种团队培育出系列“龙江良种”,把一次次量的积累变成一次次质的飞跃。202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12个农作物品种上榜全国主要粮油和重要特色作物前十大品种榜单。
“黑河43”,推广面积常年稳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成果转化最多的大豆品种;“龙粳31”亩产746.4公斤,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入选我国“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遍布22个省的“克新1号”,是我国应用范围最广、应用年限最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高的马铃薯品种,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针对当地盐碱地,科研部门培育2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创新“以种适地”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将水田平均亩产由500斤提高到1000斤。
选好种,更要“慧种地”。
从2013年开始,黑龙江省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农机调度管理平台,实现对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等8种农机作业监测,大大提升全省农机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全省已累计安装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作业监测终端9.1万台。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龙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2022年底,该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8%,高于全国7.4个百分点,主推技术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在此基础上,黑龙江以品牌农业为抓手,大力培育“黑土优品”省级优质农业品牌,讲好“龙江好米”“龙江好肉”“龙江好鱼”品牌故事,在会展中心建设4000平方米的黑土优品展示运营中心,展陈2200多款优质农产品。2023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高达713.10亿元,在全国大米品牌中一骑绝尘。
2023年,黑龙江省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要求,制定“玉米与大豆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4个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10个北大荒农垦集团分公司、46个承担全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56个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齐上阵,进一步夯实科技增粮、模式增粮、产业增粮的新路径。其中,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水稻亩产突破1600斤,富锦市剑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豆亩产668.6斤,创该省单产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