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家园
日前,三集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湖北省文联、湖北省残联、恩施州委宣传部、巴东县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受到听众的普遍好评。该剧讲述土家族残疾青年陈智勇身残志坚、自主创业,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像类似的英模主题广播剧每年都会出现不少,往往容易陷入概念化和模式化,而《没有翅膀的飞翔》在主题开掘、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方面都有鲜明特色,在广播剧表现手法上也有新探索,为主题创作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没有翅膀的飞翔》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原型人物陈兹方是湖北巴东人,先天残疾,没有双臂,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勤劳致富,实现了人生价值。他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等荣誉,其传奇故事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感动了无数人。如果广播剧只是对陈兹方的故事进行实录,相信也会有一定感染力,但是编导立意高远,匠心独运,立足时代发展和人文关怀,对原型故事进行艺术提炼和虚构,不仅使得该剧的主题意蕴更加深刻丰富,而且升华了人物形象。首先,它成为一首生命颂。因为命运的阴差阳错,陈智勇一出生就没有双手。为了生存,他必须学会生活自理。经过苦苦练习,他不仅能自己穿衣、洗漱、吃饭、上厕所,还能用脚握笔写字,甚至用脚趾穿针引线。陈智勇越过的每一个难关,都是对于命运不公的反抗,都是对于生命不屈的激扬。他的“狠劲”和“不服输”,再次确证了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的潜能和力量,是对生命尊严的礼赞。其次,它是一首励志曲。对于像陈智勇这样的重度残疾人来说,能生存下来就不容易了,可是他不仅要活下来,还要追求幸福生活。他聪明、幽默、善良、达观,“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他养山羊、种药材、搞销售,愈挫愈奋,永不言败,终于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这部广播剧还像一首青春赞。编导精心设置了一个对比性的人物——四肢健全的同龄人杨立根。他从小歧视陈智勇,进城打工断了腿,回乡后一蹶不振,后来在陈智勇的帮助下重新“站立”起来。陈智勇带领他和回乡创业的女青年向荣荣一起投入乡村振兴事业,最终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在当前乡村青年人才外流的背景下,青年“铁三角”在乡村探索创业的故事,无疑让人看到了青春激情和智慧点亮的梦想。这部广播剧更是一首爱之歌。阿妈和陈智勇之间深沉的母子情,向荣荣和陈智勇之间真挚的恋人情,还有彭支书、张县长的无私关爱,共同谱写了一首爱的交响曲,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扑面而来的温暖和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部广播剧的成功,还得益于多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陈智勇因为经历特殊,其故事天然具有传奇性和悲情性。编导摒弃了“卖惨”的苦情套路,巧妙地从主人公的人生困境出发,将生活中需要克服的种种难题编织成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克难即是解疑,人物命运扣人心弦,克难也是升华,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聚焦“奇”而不猎奇,设悬念而存深意,既增强了叙事的审美张力,也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编导还善于运用细节来表情达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譬如有一次陈智勇受伤了,阿妈背着他回家。他问阿妈下辈子是否还愿意遇见他,阿妈说:“下辈子,我一定要把你生全乎……”可陈智勇说不想再遇见阿妈了,因为这辈子拖累她太多。当阿妈说不怕拖累时,他则说:“要不我俩调个个,我当阿妈,你当儿子。”听到这里,相信每个听众的心里都会变得柔软、湿润。人间至情至爱全包含在这寻常的话语中,编导巧妙地将其凸显了出来。再譬如,故事开头阿妈为了鼓励陈智勇,给他系上了核桃雕刻的廪君挂件,希望他像土家人的祖先一样不畏艰难、勇敢向前。到了结尾处女儿出生,陈智勇又将这个挂件给了女儿,祈望廪君保佑她平安。这个小小的挂件不仅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而且画龙点睛,揭示了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代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了该剧的文化内涵。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需要通过声音来营造环境、塑造人物、表达感情。在《没有翅膀的飞翔》中,每个饰演者都是精心选择的,其音色、音调尽量贴合人物经历和性格,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自然中的鸟鸣、生活中的音响,还有土家民歌和富有巴土特色的背景音乐,共同营造了一个特殊的音响环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这些音响元素经过精心组合,不仅勾勒出美好的山村意境,而且烘托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总之,《没有翅膀的飞翔》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优秀广播剧。它告诉我们,残疾者未必就是弱者,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沐浴着爱的生命会在奋勇追求中获得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