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
春节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邀请考古学家、楚文化专家、文化遗产专家,结合出土文物、文献记载,带大家一起“尝一尝”一馔千年的荆楚味道,感受年俗里的饮食文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壹
最早“宫廷食谱”出自《楚辞·招魂》
具有地域风味的楚菜已见端倪
著名楚学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介绍称,荆楚饮食文化是伴随楚文化的崛起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楚人的美食制作已达到相当水平。《楚辞·招魂》所列举的菜馔可证明这点。
文中写道: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挐黄粱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刘玉堂称,《楚辞·招魂》的作者有屈原、宋玉两种说法,更多学者倾向于前者,认为是屈原在楚怀王客死秦国后招怀王之魂所作。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姚伟钧在专著《荆楚饮食文化史》中指出,《楚辞·招魂》虽是文学创作,但其表现的楚国饮食文化源自现实生活,堪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宫廷食谱”。
“《楚辞·招魂》所述篇幅不长,但却相当丰富,显示出楚人精湛的烹饪技艺。”姚伟钧说,这份楚人“食谱”里提到的佳肴,肉食就达30多种,除常见的六畜外,还有鳖、蠵(大龟)、鲤、績(鲫鱼)、凫(野鸭)、鹄(天鹅)、鸿(大雁)等。在烹饪技艺上,楚人讲究用料选择,以楚地所产的新鲜水产、禽鸟、山珍野味为主,制作中重视刀工和火候,富有变化,如“胹鳖炮羔”中“炮羔”的做法,就与西周“八珍”中的“炮豚”相似。
姚伟钧指出,这一“食谱”中诱人的美味,被称为当世的珍肴。西汉《淮南子·齐俗训》有“荆吴芬馨,以啖其口”的赞语,反映出楚人美食名扬列国,具有地域风味的楚菜在当时已见端倪。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介绍,该馆收藏了10余种《楚辞》类古籍文献,包括多个经典版本。其中,大都收录了这份楚国“宫廷食谱”。
贰
“饭”“膳”“馐”“饮”一应俱全
古人的饮食原来这么讲究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社教部主任钱红称,《楚辞·招魂》记载的“食谱”特别完整,楚人饮食的“饭”“膳”“馐”“饮”均有涉及。
钱红说,楚人的“饭”是以谷物为主的主食。“膳”是用肉、鱼等制成的菜肴、汤羹类食品。“馐”又称“百馐”,是用粮食等做成的点心的总称。楚墓中出土有栗、菱、枣、柿、莲等,推测可为楚人制作馐类美食提供材料。“饮”是各类酒及浆汁类饮品的总称,包括清澄的甜酒、带糟的醪酒、酸梅汤及冰冻冷饮等。
刘玉堂称,从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可知,楚人的主食除了稻米,还有杂粮;除了鱼肉等丰富的肉类食物,还特别重视蔬菜的种植;饮品中,既有高度酒也有低度酒,既有热饮也有冷饮。“可见,楚人饮食除了追求色、香、味、形,饮食结构也特别注重搭配,蕴含着一定的养生理念。”
“古人饮食还特别有仪式感,注重饮食器具之美。”钱红称,楚地出土了碗、盘、豆、杯、樽、壶、勺等器型丰富的青铜食器、漆食器,其形制之精巧,纹饰之优美,令人惊叹不已。此外,楚国、曾国贵族在宴飨等重要场合,会边品尝美食,边欣赏歌舞。楚地出土的大量编钟、编磬等精美乐器,是楚地先民重视钟鸣鼎食的礼乐文化的体现。
叁
“染指”典故背后
这道楚人“硬菜”传承两千三百多年
楚地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元,有山川、丘陵、平原、河湖等,食材来源广阔,盛产水产尤其是楚地饮食的一大特色,其中就包括甲鱼。
刘玉堂称,历史上甲鱼曾引发一场宫廷血案。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鼋(即大甲鱼),郑灵公请大臣们品尝,故意不给公子宋吃。公子宋对此很不满,伸出手指在盛甲鱼的鼎内蘸了点汤,尝尝滋味走了,后来引发郑国公族子弟发动的内乱,郑灵公被弑。
刘玉堂认为,“染指”典故记载的“楚人献鼋”,其背后或有政治目的,但楚人以甲鱼为国礼赠送他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将饮食看得很重。
姚伟钧介绍,《楚辞·大招》有一道与甲鱼有关的名菜,即“鲜蠵甘鸡,和楚酪只”。汉代王逸注释说,这是用鲜洁的大龟烹之做羹,调上饴蜜,再与鸡肉合烹,和以酢酪,味道清香鲜润。可见湖北人用龟肉煨汤的历史十分悠久,烹调方法相当讲究。《楚辞·招魂》也有类似记载,“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意思是清炖甲鱼火烤羊羔,再蘸上新鲜的甘蔗糖浆。
刘玉堂称,这道清炖甲鱼已有2300多年历史,今天荆州一带的特色菜——荆沙甲鱼就源于此。他还说,“当然,更多楚宫盛宴中的菜肴,时至今日在江汉平原已进行了改良,红烧野鸭改为人工养殖的鸭子,香煎大雁改为烧肥鹅,烤乳羊、烤乳猪则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
肆
曾侯家族的年年有“鱼”
胖头鱼重达八公斤
除了甲鱼,楚地还盛产鱼,这在出土文物中多有体现。
荆州天星观战国楚国贵族墓出土的铜鼎内有鱼骨,经鉴定,发现有乌鳢、鲤鱼、鲫鱼和红鲌四个种类。荆州夏家台楚墓出土保存完好的腌制鲤鱼15尾,形态完整,历经千年而不腐。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一条2000多年前的战国干鳊鱼成为网红,被网友戏称为“咸鱼翻身”。
同为楚地的曾国,也同样喜食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考古报告显示,曾侯乙墓出土有鱼骨骨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依据残存的椎体、下咽骨鉴定发现,共有4尾鳙鱼(俗称胖头鱼),推测一尾体长约78厘米,体重约8公斤,估算年龄为4龄。“古代帝王诸侯讲究事死如事生,不禁令人猜测,类似的胖头鱼,曾侯乙生前应享用过吧,是否会是年夜饭上的一道必备菜?”
考古工作者还在鼎、炉盘等盛鱼骨的器皿内,发现有20多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推测小的有2两,大的有8两。
姚伟钧指出,“无鱼不成席”“过年食鱼”“年年有鱼”,类似的民俗、年俗,非一日形成。经时光沉淀,时至今日,楚地饮食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可概括为“鱼米之乡,蒸煨擅长,鲜香为本,融合四方”。
(除署名外,楚地饮食相关器物图片均由各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