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詹欣芮
在汽车智能化持续升级的浪潮下,大模型正成为行业内各家企业提前布局的“关键一招”。如何让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进入寻常百姓家?来自武汉光谷的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
2月19日,年味还未散去,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早就忙碌起来。电脑屏幕前,键盘敲击声不断,一行行代码在程序员的指尖上畅快流淌。
“上半年,我们将发布‘紫东太初’3.0,进一步提升大模型对千行百业的赋能能力。”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介绍,借力相关研究,院方与东风汽车、光庭信息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已全面展开。
作为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2.0去年6月正式发布,突破认知增强多模态关联等多项关键技术,仅需准备少量行业数据和简单的步骤,即可在平台上训练并部署用户的专属模型。
“升级到3.0版本,大模型将在各项性能优化的基础上,具备自主选择、使用工具的能力,满足更深层次的逻辑交互需要。简而言之,它能让设备更像人。”王金桥说。
针对智能驾驶,“紫东太初”将大幅缩短、优化其训练过程。通过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能力,大模型可以替代海量的人工,完成汽车、信号灯、路标等数据的自动标注,大幅提升智能汽车感知世界的效率。
同时,“紫东太初”还能给予智能汽车“灵魂”。以往,自动驾驶多依靠编辑好的代码,“照本宣科”式工作。凭借海量参数的积淀,“紫东太初”接入汽车后,能够更深层次地学习、理解驾驶目标和意图,快速将环境信息翻译成设备能读懂的语言,并预测未来几秒内的情况,提前向汽车下达合适指令。
层层优势之下,结合了大模型的智能驾驶,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事实上,相关尝试已开始在业内落地。去年下半年,特斯拉发布了其端到端AI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新版本,让AI模型统揽感知与驾驶决策,华为盘古大模型3.0也推出了自动驾驶行业大模型。
“尽管大模型优势巨大,但距离技术真正落地尚需时日。”王金桥说,“如何将云端能力高效应用到车端、提升车机对人类社会常识的学习能力,我们仍面临许多挑战。”
目前,包括智能驾驶在内,“紫东太初”大模型已成功应用于汽车质检、医疗器械管理等十余个领域,并形成规模化应用落地。“立足武汉、辐射中部、服务全国,‘紫东太初’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