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陈熹
1月7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发布会《中国会计通史》发布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汉举行。《中国会计通史》一书结束了我国会计有史无书的状况,全书300万字,分作12册,共43章,以时代为经,以会计、审计、经济监察与财务四种相互牵制的职能为纬,分别从官方、民间两大系统的角度,上起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下至新中国成立60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会计起源和发展的历史。
该书作者为会计史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道扬。2011年,时年71岁的郭道扬主持的课题“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由此开始撰写《中国会计通史》,十年间三易其稿,最终于2021年9月完稿。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郭道扬教授,听他讲述这部著作背后的故事。
最早的“会计”,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从远古到现代,从会计行为的起源到“会计”二字的来源,从官厅会计到民间会计到现代公司会计制度,从数学与会计学协同演进关系到中国财计组织制度,从政治经济环境发展到会计文化、理财思想……300多万字的《中国会计通史》,展示了上下五万年的辉煌会计史。
“史料证明,我国的会计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万年至1.5万年,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郭道扬介绍,其标志性证据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地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与四件带有磨刻计量符号的骨管。考证发现,这些山顶洞人的骨管计数中,已经应用了十进位计数法,用于筹划采集食品,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标志“会计”起源的史实。
“这一会计行为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郭道扬说,当时,通过会计解决了采集食品计量筹划与对采集食品有目的的分配管理,让山顶洞人在越冬期间,食而有余,不会因食品短缺而发生“人吃人”,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行。
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贯穿着全书。
郭道扬在书中,列出了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第二卷)中关于会计的论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郭道扬说,马克思论述中的“簿记”正是指近代会计。
《中国会计通史》以充分的历史证据,系统考证了古今会计、审计与经济监察,以及财政、财务、财务管理等学科。史证表明,中国古代的“法典式会计制度”建立要领先大陆法系国家,中国现代“法典式会计制度”建立创新及其科学化、系统化,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建立的产权法制体系。书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企业的“基础管控系统”建立的研究,则把中国的组织制度改革创新推进到面向未来的崭新发展阶段。“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管理科学,它具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属性,财务、会计、审计与经济监察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控制系统,在社会经济、国家经济与企业经济中,有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鉴古知今,为会计修史,了解其演变,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郭道扬说,这也是写这套书的重要意义之一。
千余项文物为修史提供有力证据
为撰写该书,郭道扬进行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包括甲骨书契、青铜器物铭文、汉简、墓志、古籍等,整套书中,引证了1052项会计文物和338张历史表格,展示了477幅珍稀罕见的考古图片,每一张图片背后便是一段历史。
“从始至终立足于对中国会计考古成果的取证与考证,这一点是保证《中国会计通史》所持史实的证据力与研究结论的正确性。”郭道扬表示。
郭道扬特别介绍了一件罕见文物——“牛肋骨账”。这是战国中期郑韩故城的一家卤牛肉铺在牛肋骨上记的账目,上记卤牛肉的销售数量,下记客户取得卤牛肉的数量,当“上收下取”结账完毕,则在账目尾部书写一“讫”字,表示已与客户结清这笔账。如果还有未结算清楚的余数,则对应书写于牛肋骨的中间部位。
“这说明,当时已有了三柱结算法,这种方式方法具有开创性价值,已体现出结账管理上的意义。”
因会计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从中可窥探到许多秘密,从家庭到公司到国家,无一例外。
书中详细记录了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家计”。“家计是一个家庭对收入的安排,这是民生经济的管理基础,也能由此看出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郭道扬介绍,晚清时期官员收入低,从账簿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家庭收入中,有很多因他的职位带来的灰色收入,比如“拜客”“拜店铺”等收入,但即便这样,还是远不够支撑他当时的家庭花销,道光二十一年年底,他找人借了50两银子才勉强过了年。后来,他如愿谋取了一个外放乡试主考官的职位,有了巨额收入,还亲手记录了这些账目,并进行了年终决算。
数十年专注研究“冷门课题”
郭道扬1940年出生于湖北谷城,少年时期热爱文学,1960年高考考入原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被调剂到贸易经济系,大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留校,分配到商业会计教研室。1978年,学校迎来了教育与学术的春天,当年3月,国家商业部通过商业会计学会向学校下达了9个研究课题,待郭道扬从校办农场赶回学校时,9个课题几乎都被拿走,只剩下“中国会计发展史”这一课题等待他。
我国会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在大多数人眼中,会计和商业相关,和赚钱打交道,“俗气”、不“高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上还曾流行这样的俗语:“男学工,女学医,四肢发达学体育,不三不四学会计”。几千年以来,也没有人为会计写史。
面对这一冷门课题,郭道扬刚开始也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承担下这一任务。没有资料可借鉴,他就自己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跑,从考古实物、文献中,寻觅会计的印迹。
多年来,郭道扬写作了《中国会计史稿》《中国会计发展史纲》《会计史研究》等专著、教材。其中,《中国会计史稿》填补了我国会计学的空白,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为此专门撰文,该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东方第一部会计史著作”,极大提升了中国会计在国际会计界的地位。
2011年,“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获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获得国家级重大立项的会计学课题。《中国会计通史》作为这个重大课题的第一分支课题,是整个项目的主体研究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71岁的郭道扬是该分支课题的唯一申请人。
文章不写半句空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写史是极为严肃的工作,撰写过程中,为了求证一个说法,郭道扬经常得四处奔波。
多年研究,郭道扬也有自己独到的考证经验。
有一年,他让两名学生查找汉冶萍的历史利润账,学生在资料中翻找很久都没能找到,郭道扬看了学生复印的汉冶萍相关文献后,判断出利润账写在往来账中,此举是为了将商业利润隐藏起来。
从古稀到耄耋之年,编撰《中国会计通史》成为郭道扬最大的牵挂。接下任务时,他已身患糖尿病,每天早晚要打4针胰岛素,还曾患脑梗,“我最担心的是如果自己突然不在了,书稿怎么完成。所以即便腿脚不好,也每天坚持在家里的阳台上走动走动,当作锻炼身体。”
2019年6月,郭道扬终于完成了《中国会计通史》书稿,经过反复校审,2023年7月专著出版。让郭道扬感到很欣慰的是,看过书的人几乎都没有发现什么错处,看着书稿,郭道扬笑了笑:“我想我做得确实还不错。”
目前,郭道扬最关心的是该书的翻译出版工作,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实现《中国会计通史》海外发行,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世界第一部会计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