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运涛
“武汉总量迈上2万亿台阶”“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依托黄金水道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创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以大通道大枢纽促进大开放”……
连日来,省两会精神在武汉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省两会精神,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担当主力军。
新担当:
“2万亿之城”再出发
2023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大台阶。
2万亿是新起点,英雄城市拔节向上的脚步从未停歇,新的一年稳中求进,抢好开局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聚焦三大需求、产业创新、助企稳岗和要素保障4个重点方面,制定了一季度经济运行“十大行动”工作方案,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武汉新城是引领武汉和武汉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引擎。“提高站位抓贯彻、对标一流抓贯彻、从头抓紧抓贯彻!”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表示,全区上下将进一步增强“慢不得、等不起、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借鉴国内一流地区经验做法,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武汉新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聚焦武汉新城中轴线建设,奋力推动规划蓝图实景呈现;坚定打造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能级跃升;锚定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优势产业集聚成势;突出营造生活味,着力优化公共服务聚人气,从头抓紧、干在实处,奋力推动光谷经济发展“高开稳走”,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新动能: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在武汉经开区,总投资220亿元的中创新航武汉基地三期工程已经封顶。这个年产能50千兆瓦时的智能化新能源电池工厂,是在武汉落地的首个大型新能源电池项目,为该市打造自主可控的“三电”供应链、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补上了重要一环。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勇当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以‘闯关’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以产业强市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武汉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正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新老并举,抓好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一方面,推动钢铁、石化、纺织服装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另一方面,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五大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未来显示、新型储能等领域,加快产业升级。
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打好科创中心“主动仗”。江夏汤逊湖组团地处武鄂黄黄地理中心,是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八大组团中唯一的湖区组团。“江夏将依托汤逊湖组团建设武汉版科创大湖区,努力将其打造成武汉都市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江夏区区长舒贵传表示,该区将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以环汤逊湖科创大湖区建设为抓手,构建未来创新湾、梦想生活圈、生态滨湖园,努力打造成本低、服务优、成效佳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新开放:
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武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能够衔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纽扣,也是内陆地区少有的集铁、水、公、空等国家级运输通道、枢纽于一体的综合运输城市,独特的地理方位,意味着在新发展格局中,武汉必须担起更重的担子。
“武汉将加快打造新时代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内陆地区新节点、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开放新门户、国际创新开放合作新引擎、全球现代产业发展新重镇、全国制度型开放新样本。”武汉市交通局副局长李虎表示,武汉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构建形成“四向十通道”的中部陆海大通道和辐射五大洲的航空运输大通道,到2025年力争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量达2000列。
“推动‘新武汉造’扬帆出海,提高‘武汉服务’全球知名度,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武汉市商务局副局长于中表示,将统筹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外贸动能跃升行动、外贸业态提质行动、服务贸易增势行动、综合服务赋能行动,培育一批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带。
“江汉区是我省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2023年组织开展文娱和促销活动近200场次。”江汉区商务局局长田斌说,今年,将从消费能级建设、消费名品培育、新兴消费引领等六个方面,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