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6日

乡闾争看处 原是“制龙人”

——詹式龙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罗进章的故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吕露 肖超

“喂,是罗师傅吗?请你回来做大龙灯了!”这个电话,老罗等了24年。

老罗叫罗进章,今年62岁,团风县淋山河镇张岗村人。从小学做龙灯,已是家传第五代。他的拿手绝活,就是制作詹氏龙灯。

詹式龙灯起源于唐代。明初,黄冈詹氏祖先将这一习俗带回家乡——今淋山河镇詹家咀村一带。

詹式龙灯的龙头高12.67米,犹如一栋4层小楼,重1.5吨;龙身长,加龙头龙尾共101节,全长370米,可绕标准田径场一圈。因体积过大,无法舞动,只能抬行。正月初一至十五行灯时,需抬龙、拉绳、支篙、旗手、乐队约千人。队伍逶迤,前呼后拥,观者如堵,万人空巷。

制作一条詹式龙灯,需专业工匠6至7人,工期4个多月。用料多,楠竹、纸张、布料、墨汁、颜料……仅材料费就需10余万元。因耗资过大,上世纪仅制作4次,分别是1920年、1931年、1989年和1995年,每次都是罗家担纲。2000年世纪之交,适逢龙年,是詹式龙灯最近一次亮相。

罗进章从27岁就参与制作龙灯,先后三次,从帮手成长为总指挥。2000年以后,他时时盼着能再显身手,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0多年。

2023年3月,经历三年疫情的乡村,期盼着再次热闹起来,第二年又恰逢龙年,詹家咀村的乡亲们决定募资制作詹式龙灯,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老罗,请他出山。此时的老罗,反而犹豫了起来。

此时老罗在广东一家企业做管理。他既担心请不到假,又怕手艺生疏,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虽没一口答应,但这尾龙灯总在老罗心里盘旋。他思虑再三,鼓起勇气去找老板。没想到,老板非常支持。8月,老罗回到詹家咀村,着手准备。

开工之日,老罗一手擎笔,一手运尺,用墨汁在主筋上为龙头各部件一一定位,一股久违的激情顿时回到心中。龙灯制作工艺复杂,以竹木为骨,篾扎成形,覆以白纸、白布、皮纸等三种材料,用糨糊黏合,再描金画彩。4个多月,老罗吃住在工地,指挥手下5个人加班加点。各项工艺亲力亲为,直至大龙成型。

在外走南闯北多年,老罗学到不少新工艺,这次都派上了用场。龙头两侧包裹的巨大云头,首次采用活页装配,遇有障碍,可以折叠,大大提高通过性;使用荧光丙烯颜料,灯光下更加耀眼,再加上灯带和喷雾机,让有几百年历史的詹式龙灯大放光彩、吞云吐雾,视觉效果拉满。

“真庆幸,60多岁了还能赶上风口。”近年来,国家对非遗文化越来越重视。2022年8月,老罗被评为县级非遗技艺传承人。今年,他亲手制作的龙灯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上了年纪,老罗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这次制作龙灯,老罗就开了短视频直播,引来不少网友围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独特的传统文化。走在街上,不时有人主动攀谈,打听龙灯的事。做了一辈子龙灯,老罗第一次出了名。

网络走红,解决了一个困扰老罗多年的问题。因为不挣钱,曾经的徒弟全都改行了。这一次,老罗新收了一个徒弟,还有更多人打来电话或网上留言,表达学艺的愿望。“这门传承百年的手艺不会在我手上失传了。” 老罗开心地说。

老罗还见证了龙灯的凝聚力。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打工,乡村对他们没了吸引力。而这几个月,从搭架子开始,每到周末,都有许久没有回乡的年轻人带着孩子开车回来,除了看望父母,就是来瞧瞧传说中的大龙。

在老罗看来,这条龙,展现了乡土中国的传统魅力,寄托了人们国泰民安的朴素愿望,“只要人们喜欢它,年纪再大,我也愿意继续做下去。”

--> 2024-02-06 ——詹式龙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罗进章的故事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2733.html 1 乡闾争看处 原是“制龙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