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敏飞
2月3日,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主会场活动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精彩上演。此前,文旅部发布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名单,共有91个示范展示点入选,比去年增加17个。(2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其勾画出一幅饶有趣味的乡村晚景图。这种闲情逸致、安详温和,让许多人向往着乡村生活。近年来,全国多地的“村晚”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日渐成为中国乡村文化的顶流IP。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累计参与人次约1.3亿,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6万个。
“村晚”是一个百姓舞台,村民是绝对的主角。“村晚”的走红出圈,离不开乡土文化。放下锄头去排练,放下筷子当演员,广西三江“村晚”中,侗寨群众舂糍粑、打油茶、炸油果,聚在风雨桥、鼓楼坪和戏台,表演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真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俗与乡土的“文化大融合”。
“村晚”背后的文化流量,也是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的密码。各地不能只满足于举办了一场“村晚”,带来了多少热闹与喧嚣,更要借助“村晚”的出圈出彩,努力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和特有资源,打开农特产品的销路、找到乡村文化的“卖点”、提升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质量,及时捕捉热点、洞察游客需求,才能把“村晚”的流量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增量,让“村晚”成为传承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