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宽宏 夏永辉 通讯员 李启东 朱江
新的一年,十堰招商引资再次出发,这次它把“补链”的目光投向了上海。
1月20日下午,上海虹桥西郊庄园丽笙大酒店里,来自长三角的31家企业与十堰市签下31个项目大单,投资227.67亿元。签字仪式之后,两地“亲家”再次走到一起,双手紧握。十堰市委分管负责人表示,这既是一次结缘之旅、对接之旅,也是一次学习之旅。
不以千里为远,沪堰共赴“江海之约”
十堰与上海,虽远隔数千里,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流经十堰的汉江一路向东,最终汇入滚滚长江,大江东去川流不息,恰似一条纽带,将支流上游的十堰与入海口的上海,紧密相连。
55年前,8000多位上海专家溯冮而上,和全国各地的汽车工业建设者们一起在武当山下、汉水之滨建设新中国的汽车城,如今东风汽车早已驶遍全球。
历史、现实与未来,总是一脉相承。新的时代,十堰与上海的缘分又有了新的诠释。
十堰市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隔着11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十堰与上海两座城市再次找到优势产业互补的可能性。
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万亿元,稳居国内城市榜首,是最具经济实力的城市,是长三角经济的龙头,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经济快速增长,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受到硬性制约,产业向西转移成为刚需。
十堰是“中国商用车之都”,拥有千亿级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10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去年新能源车出口占湖北的80%,是全国汽车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群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十堰森林覆盖率达到73.86%,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有向东“链接”长三角的低碳优势。
签约项目中,上海与十堰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态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等低碳环保产业的投资额达183.07亿元,占协议总投资的80.4%。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十堰“链接”长三角的突破点。
向海借力,“车城”精准强链补链延链
远景动力是向西的“先行者”。2022年2月,位于上海的远景能源落子十堰,建设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项目。7条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200亿元。该公司以“双碳”引领行业发展,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远景动力技术(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奉斗感慨:“十堰不仅有优厚的生态、土地、人力等资源优势,还有‘亲商、护商、爱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这种认识如同酵母,在长三角企业家中持续发酵——新吉奥集成房车、东实玖行、洲道实业、浙江钜禹等一批行业巨人纷至沓来,东西产业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项目越来越大。上海星能网联投资30亿元,在十堰建设新能源物流车项目;上海祥韧实业投资10亿元,在十堰建设智慧物流电商云仓。
只需要3分钟,一辆新能源商用车就能换上一套动力充足的电池。在十堰市茅箭区,东实玖行智能充换电制造项目第一条动力电池箱总成装配线已经投产,具备年产动力电池箱总成15000套的产能。该公司总经理杨俊成说,从上海到十堰,就是要在车城传统产业链上做大“低碳牌”,补齐汽车绿色智能转型的“全链条”。
2023年,十堰共邀请17批次长三角客商来堰考察,市级专班会同各县(市、区)招商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额340多亿元,一批批来自上海的种子正在秦巴山区萌芽。
“链接”长三角,十堰如何乘东风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有对口协作、绿色低碳、中部崛起等多重政策叠加,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黄金期,具备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作为土生土长的十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邓子新积极为十堰低碳发展鼓与呼。他认为,十堰与上海的山海互融,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彼此协作将不断激活“山”的内生动力,拓展“海”的发展空间。
“两地优势互补,共下市场、生态、产业先手棋。”十堰市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柯希金说,还要借理念、借思路,学习沿海开放理念、思路,更要合作抢占碳达峰试点新赛道。探索共建园区,打造合作共赢的经济联合体,让上海借地发展,十堰借力起飞。
“来一个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就相当于来了一条产业链。”在上海参加招商工作的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熹昌说,引导企业转移,不是过渡性的投资,而是一种战略取向;牵手上海,将让十堰找到未来长远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