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通讯员 耿尕卓玛
刚刚过去的1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收获满满”——人因工程研究所新年首单业务签约;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所和现代纺织技术研究所两大项目在荆州同时开工;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与北汽福田等企业签约新项目。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武创院已组建成立专业研究所15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家。这些能级高、模式新、机制活、辐射带动力强的创新单元,不仅助力武创院在不到2年时间里成长为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也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一批创新成果快马加鞭走向生产线、形成生产力。
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12月,低空经济首次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省、武汉市正不断加大低空经济布局力度。
武汉飞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飞流智能”)2016年创立于光谷,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尽管手握百余项专利,却迟迟未打开武汉市场,2022年险些被沿海发达地区“挖走”。
看到飞流智能在低空经济领域蕴含的价值,武创院迅速启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协同机制——联合飞流智能、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武创院飞流城市感知网络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去年2月,创新中心运营实体在光谷落地。从组建成立到启动运营的4个月时间里,创新中心已经探索出一整套以“无人机+场景应用”为核心的新型城市治理体系。
以此为抓手,创新中心正积极参与武汉新型城市感知网络体系建设:在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无人机综合执法场景搭建过程中,用7个无人机子网实现街道全域覆盖,通过“无人机+综合执法”手段赋能河湖管控、森林防火、土地巡查、违建违种,成效显著。
“仅左岭项目合同价值就达到200万元。”飞流智能负责人说,武创院与企业联合组建创新中心,为企业的科技成果找到了转化和应用场景,让企业坚定了扎根武汉发展的信心。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推进下,创新中心还将进一步助力当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工具箱里工具要足够多,才能给予创新主体最有效的支撑。”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说,科技创新必须回应产业难题,武创院将始终用是否有助于区域产业发展为标尺衡量技术、筛选项目,用体制机制的“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强”,持续为加快“三个优势转化”贡献力量,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当好湖北、武汉科创领域的先锋队和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