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31日

红色热土谱壮歌 荆楚大地闯新路

红安:老区不老 势头正好

红安县城航拍。

直播助力土特产“出山”。

地标优品展馆吸引游客购买。

高标准农田建设。

海鸿装配式建筑。

红安,红色沃土,英雄之地。

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14万英雄儿女壮烈牺牲,走出200多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谱写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走进新时代,这片承载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革命遗迹处处可见,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区人民接续奋斗,在勇担使命的征程上拼搏向前。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以美好人居环境为重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征程如虹,豪情满怀。

红安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委、黄冈市委决策部署,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为统领,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坚持与全省发展大局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2023年,预计全年GDP增速7.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建筑业实现产值204亿元,成为红安首个过200亿元的支柱产业。全县经济承压回升、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红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今日红安,斗志昂扬,奋进步伐,永不停息!

追根溯源 系统治理——

小流域治理呵护绿水长流

冬日时节,红安县倒水河穿城而过,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倒水河是红安县的母亲河,由北向南流经红安县,长达102.8公里,流域面积1353平方公里,流经县城的河段,人们称之为南门河。

曾几何时,倒水河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经过不断治理和改善,历经沧桑的倒水河已全面恢复生态保障功能,为小流域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全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红安境内,倒水、滠水、举水三大水系及其支流共100余条。小流域治理,红安如何破题?该县试点推进太平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坚持源头治理——

实施太平河小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针对农业污染,合理布局畜禽养殖项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针对工业污染,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园雨污分流,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针对生活污水,采用“3+1”模式开展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50%,较大面积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做好生态修复——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景观、水文化的有机联系,探索实现人水和谐与高质量发展的“三高”目标。实施红安县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供水得到高保障;建设木兰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节水减排取得高效率;同时实施依河墩坝改建及下游河道整治、太平河岸坡生态治理等工程项目,推动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

推进长效管理——

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县工程等工作有效衔接,积极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小流域综合治理社会资本投入机制。沿着近30公里的太平河顺流而下,1.6万余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帝王湖桃李春风文旅康养小镇项目按下启动键,群众共同关注、支持、参与河道管理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

以产兴城 以城促产——

“双集中”走出精彩“镇兴”路

“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是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壮大实力的根本和源泉。

红安县高新区泛家居产业园内,塔吊林立,一片繁忙。

据介绍,该园将于今年6月建成6栋标准厂房并交付给5家入驻招商企业。此外,该产业园二期也将于3月启动建设,年底11栋标准厂房将交付给8家入驻招商企业。

推进产业集中,红安以“三专协同”为抓手。

建设专业园区——以红安高新区、城西食品工业园为产业集中工业项目落户平台载体。以“园中园”形式,建设2127亩泛家居产业园,发挥规划区内企业集聚效应;

做强专业配套——按照“强链、扩链、补链”思路,以推进“五个一”建设为主要工作抓手,全力建设泛家居产业链集群,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项目或关键性项目,打造泛家居产业综合体;

出台专业政策——印发《支持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化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红安县2023-2025年中小微企业培育成长工程行动方案》等专门政策,支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空间布局集中、行业分布集中、产业链条集中、培育效果显著,红安县产业集中成势见效。

促进城市集中,红安以“四区联动”为载体。

红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双城驱动,城镇联动,各美其美,努力让老区人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共享美好城市生活。

抓小区管理,3年内实现193个“三无”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抓社区功能,80%社区达到完整社区建设标准;抓街区特色,持续打造勇毅路红色文化、“一河两岸”商贸服务、发展大道文教服务3条街区;抓片区产业,加快建成城东科教文体、城西食品产业两大片区。

持续开展美丽城乡建设暨“五城同创”,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通过验收复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设施完善、公众参与、循序利用”原则,建设再生资源信息化回收平台,打造“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模式。实施3个高速公路出口和“一河两岸”景观提升、红色文化植入工程,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不断净化、美化、绿化。

同时,按照“三大特色产业板块、两大综合服务中心、九大功能区组团”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该县高新区“特色园区、大学新城、康养基地”产城一体的新格局,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支持引导13个乡镇(场、处)按照功能定位,特色发展、差异竞争,有机融合,高标准统筹城乡发展。

坚守初心 应答民声——

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养老变享老,夕阳无限好。

1月8日,红安县北门岗社区的三位独居老年人将一面“情系老年人、温暖在人间”的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以表感激之情。这是该县实施居家式养老模式创新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的现场写照。

红安县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进入“未富先老”社会。为破解养老难题,红安县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创新服务、管理、发展等三个方面,完善养老服务工作。

搭建覆盖城乡的智慧养老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从传统养老到智慧养老的转型,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全覆盖;推动新型养老服务制度化建设,合理运用政策,统筹整合1170万元护理费,为老年人开展社会化购买上门护理服务;以公建民营、联合运营、打造“康养+文旅”等形式,持续增强社会化养老供给能力。

就医就学就在家门口,城乡发展有奔头。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

教联体建设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2023年以来,红安县投入近9.6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及幼儿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惠及千家万户。同时,整合教师资源,撤销11个乡镇中心学校,69人回归教育教学一线,376名教师交流轮岗,骨干教师交流占比30.3%。采取“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远近配”等方式,组建起12个融合型教联体,实现各教联体管理同频、教学同步、教研同进,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紧密型医共体,群众有“医”靠。紧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红安积极探索实现“市优、县强、乡活、村稳”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格局,实现管理统一、服务同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畅通看病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过去一年,红安新增城镇就业7131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亿元,分配保障性租赁住房602套,改造老旧小区10万平方米,换购新能源公交车62台,新增幼儿园学位和义务教育学位2470个……一个个民生数字,带着温度;一幅幅民生图景,徐徐展开。

民生稳,人心稳,社会就稳。红安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

红色老区 绿色发展——

争当强县工程排头兵

红安,是新中国以“红”字命名褒奖的县,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红色,是红安最鲜明的底色,更是发展的最大优势。

红安以红色资源为富矿,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持续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别山乡村振兴试验区融入大武汉的先行区。

不遗余力抓创建——

省委、市委高度重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作为申报主体,红安更是不遗余力,将红色旅游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统一安排部署,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5A级景区三项“国字号”创建为抓手,建立重点项目领导挂帅、挂图作战工作机制,印发《红安县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形成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合力。

完善基础强功能——

坚持“红色引流、绿色消费”,不断升级完善旅游六要素,加快把红色教育的游客流量优势转化为消费优势。武红高速建成通车,经典旅游景区公路入选交通运输部“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亮剑文化产业博览园、熊家湾田园谷成功创建3A景区,完成黄麻纪念园游客中心布展和运营,打造红安智慧旅游平台和旅游服务供应链,引客入红。

打造特色创品牌——

以旅兴文、以文促旅,加强对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的专题研究,不断提升“中国第一将军县”的文化品牌影响力;举办红色讲解员大赛,推出《红旗漫卷天台山》等一批精品党课,让革命故事人人能讲、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整合红色教育培训资源,做优做特红色教育培训,形成独一无二的红色研学品牌,持续擦亮“将军故里、英雄红安”红色品牌。

深化合作强运营——

不断深化与华侨城、上海奇创、深圳鼎彝、武汉城建集团等品牌文旅企业合作,加强文旅项目营销策划、市场化运营;推出《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两部红色演艺剧目,受到各方面广泛好评;深耕“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文创产品+文化小剧”一体化发展模式,挖掘提炼红安苕、红安大布等特色农产品红色文化属性,推出“红仔”、董老手迹文创用具等一批富有红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文创产品。

红色旅游火热的背后,红安正在逐步实现从“点燃”精神到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接力。

放眼这片红色土地,红色景区连珠成串,产业集群挺起脊梁,营商环境的“热带雨林”蓬勃生长,农业产业化“快马加鞭”……红安,正在奋力书写新的英雄答卷。

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担当精神立起来,实干气魄拿出来,红安将牢记嘱托,不负使命,加快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争当黄冈强县工程排头兵!

策划:熊孟元

统筹:黄发成 张林波

图文:刘子靓 廖想 汪冠

--> 2024-01-31 红色热土谱壮歌 荆楚大地闯新路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2017.html 1 红安:老区不老 势头正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