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加快恢复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胜利完成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难中求成、竞进有为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803亿元,增长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位居经济大省中增速第1位、中部地区增速第1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分别高于全国2个、1.3个、4个百分点,均为中部第1位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居中部第2位
粮食产量达到555.4亿斤,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产业达到17个,“光芯屏端网”达到8470亿元、汽车制造与服务8520亿元、大健康8810亿元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6%、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化工、有色、电气等行业增加值增长均超过20%
新兴产业加速壮大,5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7%,软件产业占中部六省的44%
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家、为全国第3位,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居中部第1位,5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母机链主企业、居全国第2位,30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居全国第3位
科创优势持续提升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以汉江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基本形成
两院院士总数达81位、居全国第4位,4名个人2个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奖、数量居全国第5位,已建在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8个、居全国第5位,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63家、居全国第4位
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77家、居全国第2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84家、居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增长24%,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增长47%,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居全国第1位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60亿元、增长59.8%,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到65.2%
基础支撑持续增强
三大都市圈竞相发展,武汉总量迈上2万亿台阶,襄阳、宜昌分别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第2位,8个全国百强县位次普遍前移
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1万个,其中十亿级项目1207个、百亿级项目136个,均创历史新高;民间投资增长3%,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0%,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6.5%
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全面运行;超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拟建在建里程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第1位;中欧班列(武汉)开行突破1000列;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居长江中上游第1位
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全年为企业降成本超过13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续贷超过450亿元,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湖北排名连续三年进位,进入前10
新增经营主体161万户、连续三年增长超过百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4996家、历年最多
省属国企加快由平台向实体转型,营业收入增长41.7%、增幅居全国第2位
全省贷款余额超过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2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增长117%,规模居全国第5位;新设外资企业648家、增长35.6%,实际使用外资居中部第1位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新增城镇就业92.8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4.1万人,就业工作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最低工资标准进至全国第7位
免费开展重大疾病筛查4965万人次,72%的县有了三级医院,66%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寄递物流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投入1030亿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年初承诺的10大类46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