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9日

改造后环境变得“齐净美”

农贸市场:要“面子”更要“里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沈商轩

摊位前统一张贴营业执照和价格公示牌;市场内设蔬果农残快检室,电子大屏滚动显示当日抽检信息;各商户台面整齐有序、过道宽敞干净……

农贸市场,是最接地气的民生消费场所,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湖北,一批农贸市场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环境由“脏乱差”变成“齐净美”,智慧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也更上一层楼。

颜值焕新,买菜不再捂鼻

“提升后的环境变好了,功能也多了,买菜时心情都好多了。”武汉市汉阳区市井荟太山市场焕新亮相,市场内商铺合理布局、菜品摆放整齐,前来采买的市民络绎不绝。

改造前,太山市场岛台、卫生设施老旧;改造后,不仅基础设施全部更新,还引入了快剪等便民服务业态和智慧农贸管理系统,菜市场面貌一新,市民买菜不再捂鼻,生活也更加方便。

改什么、怎么改,还得群众说了算。“我卖鱼的水产池挡水板不能太高,不方便进货”“卖肉的位置尽量宽一点,要地方放冰箱”……宜昌市西陵区民主路幸福市场引导75家商户推选出7名代表“业主监理”参与改造过程,共修改施工细节40余处,让农贸市场改到实处。

农贸市场还承担着部分邻里休闲社交、生活服务等功能。改造后的示范型农贸市场,不仅颜值提升,经营业态也日益丰富,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完善的服务。蕲春乡里乡亲农贸市场引入小修小补、理发店、手机店等多种业态,实现“东市买菜、西市购物”;襄阳市樊城区立业生鲜荟引入创业园区、品牌餐饮,将户外闲置空地打造成小吃市集,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十堰市竹山县大街农贸市场在周边设置少儿培训和托育场所,解决商户后顾之忧。

智慧“入驻”,消费更加安心

在荆州市沙市区北湖数智农贸市场,消费者扫码获取商户进货来源、农产品溯源信息,商户显示屏上其营业执照、健康证等证照一目了然,大数据公示屏上农残检测、价格指数实时滚动,不合格的菜品可通过电子秤追查到是来自哪个摊位、哪个仓库、哪个进货渠道……市场管理方通过云服务和智慧农贸管理平台,可实时分析销量、人流、食品安全等数据,对供货、物价、销售、检测等环节实现更精准的管理。

附近居民时常感叹该市场的智慧化提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买菜前看一下大屏,菜价、摊位心里都有数了,省时又省力。

为提升买菜体验和管理水平,农贸市场改造并不仅限于“颜值”,还包括“内涵”。网络互联全覆盖、亮照公示、溯源追踪、扫码支付等,信息可控、源头可查、去向可追的智慧化系统,让一些农贸市场变得越来越“聪明”,市民的“菜篮子”也拎得更放心。

黄石怡城农贸市场与农产品帮扶电商基地相结合,提供团购自提和快送1小时到家服务;黄冈市蕲春县蕲春乡里乡亲农贸市场引入“智慧农贸市场+线上小程序”,可实现线上线下同体验、同交易、同结算;孝感市在菜市场改造提升时同步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并接入孝感“城市大脑”,整合公示、监管、检测、支付、溯源等功能,实时展示商铺分布、商品追溯、市场客流、价格数据、交易记录等信息,提升菜市场的管理、服务水平。

管理升级,改造效果更持久

摊位多、经营者众,想法各不相同;商品标准不统一,消费者难辨优劣。一直以来,农贸市场的运营管理很棘手。

省商务厅流通处负责人介绍,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并不是简单的设施升级问题,更要在经营管理上提升认知,舍弃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过时的运营管理经验,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环境。

一些农贸市场积极探索长效经营管理模式,力求改造升级效果管长远。

宜昌市当阳市南正街农贸市场建立红黑榜制度,每月表彰和奖励表现优秀的商户,处罚和曝光存在违规行为的商户,同时设置市场投诉箱,积极采纳消费者、商户的意见建议,日均人流量由改造前的4000人增长至1.2万人。黄石市黄石港区百大鲜生农贸市场创新实施“会员制”经营模式,顾客一卡全场通用,付款后电子小票自动推送至消费者微信并且积分,提升顾客黏性,同时消费数据的归集便于调整货品和优化运营策略。

沿街摆摊一直是菜市场管理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荆门市东宝区苏畈桥农贸市场在蔬菜水果经营区划出44个流动摊位,免费为沿街摆摊的农户提供规范销售空间,引导他们进市场“安家”;增设特色摊位,批量采购仙居麦酱、栗溪熏肉、土蜂蜜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并聘请社区低保户售卖,利润用于支付其工资,帮助社区低保户就业。

--> 2024-01-29 改造后环境变得“齐净美”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1691.html 1 农贸市场:要“面子”更要“里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