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决扛起生态大省政治责任,以流域生态安全“底图”保障先行区建设的“蓝图”,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动美丽湖北建设。
久久为功,笃行不怠。湖北以年均3.1%的能耗增速支撑了7.3%的经济增长,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由传统重化工为主向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转型,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长江湖北段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
一衣带水,山水相连。今年1月,长江流域保护治理取得新进展:湖北与江西签署长江流域(鄂赣段)首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年至2025年,湖北、江西两省政府每年分别出资1亿元,设立长江流域鄂赣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两省以长江干流跨省界断面中官铺、长江一级支流龙港河洋港镇为监测考核断面,按国家公布的12个月水质类别为依据,测算全年补偿资金。
治荆楚必先治水。去年初,《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成为湖北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最新指引。
为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湖北深入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目前,湖北省内17个市州均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围绕长江、清江、四湖流域、通顺河等重点流域签订跨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11个,87个县(市、区)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78条河流完成“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编制。全省流域联防联治、共建共享水平逐步提高。
聚焦流域综合治理,全省推动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在流域片区融合落地;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各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省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湖北境内一级流域——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持续为优,清江部分河段水质已达Ⅰ类,长江连续5年全线达到Ⅱ类,总磷浓度持续降低;全省16个二级流域中,除四湖片区外,15个片区水质均达优良,其中12个片区水质均为优,鄂东南片区、唐白河片区、黄柏河片区水质均呈好转趋势。
不仅一级、二级流域生态向好,湖北还持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去年,《湖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推进方案》公布。根据该方案,我省积极推进十堰市茅塔河、荆门市牌楼西河、荆州市崇湖、咸宁市羊楼洞港、恩施州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力争通过1年左右的努力,5条试点小流域完成系统性治理,达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治理目标。
强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2023年12月底,我省及周边省份发生了重污染天气。雾霾天气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身体健康,各地各部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尽一切努力削峰降值,最大化减少重污染天气带来的影响。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24小时运转,工作人员日夜坚守,科学研判污染态势,精准调度减排防控。
去年以来,湖北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引领,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治理和管理减排工作,强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全力扭转不利的开局形势。2023年,全省13个国考城市PM2.5为38.6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同期改善12.7%;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8%,较2019年同期上升5.8个百分点。
在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的基础上,省生态环境厅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组织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进度较慢的市州和重点企业开展“四不两直”检查,累计现场检查企业182家次,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567个;深入开展全省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监督检查环检机构1000余家次。
推进重点治理项目建设,全省去年共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5525个,武钢、鄂钢2家省内最大钢厂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8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完成氮氧化物深度治理。围绕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湖北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完成问题整改4005个。
聚焦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省生态环境厅明确全省B(含B-)级及以上和绩效引领性企业提级清单,推动重点企业加快改造升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132家,其中A级11家,有力助推了行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省控水库首次实现水质全优良
梁子湖牛沙咀小岛上,冬日湖风凛冽刺骨。而这寒风唯一刮不到的地方,就是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研究站”)的温室。在这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车前开出了白色的小花。
“经过一年的围网种草,梁子湖水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夏天部分湖区长出了珍贵的水车前,这种植物对水质要求极高,只生活在透明度见底的清水中。”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介绍,发现了8年都未曾现身梁子湖的水车前,研究站师生如获至宝,并将其小心翼翼移植到温室里培养和观察。
去年以来,面对持续干旱、河湖水环境容量急剧下降的不利影响,省生态环境厅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同时,指导武汉、黄石、荆州、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开展湖泊“以草净水”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编制湖泊水生态修复项目方案。
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湖北深入开展水质提升攻坚,聚焦风险河湖实行“一水一策”。长江干流、汉江干流部分河段、府澴河、梁子湖等19个流域建立跨市流域联防联治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和协同共治。通过“四不两直”等方式,省生态环境厅累计对15个高风险断面开展现场督导帮扶40余次,科学督导重点断面攻坚举措精准落地见效。
围绕重点湖泊水生态修复保护,湖北推进“三湖”(洪湖、梁子湖、斧头湖)流域专项治理,成立“三湖”流域帮扶团队,加快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和减排项目实施;在入湖支流港渠、重要闸口等处加密监测点位,每月开展专项监测和交叉执法,建立研判会商机制,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2023年,湖北省控(含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1.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省控水库首次实现水质全优良。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如何治理好乡村污水和黑臭水体,让村庄恢复记忆中小河弯弯、岸绿景美的模样?去年8月17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孝感召开。
让坑塘变清澈,将死水变活水。来自全省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齐聚孝感,大家看现场、找路径、想方法,探讨“一水一策”精准施治农村污水和黑臭水体之策。
去年以来,湖北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公布《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50%以上。按照“分区、分类、分级、分期”思路,截至去年底,湖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达42%。
聚焦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去年4月,《湖北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公布,其中明确,到“十四五”末,湖北全面完成纳入国家和省级监管的52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指导孝感市、荆门市、黄冈市成功申报国家2022、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并获得5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有效推动我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投、建、管、运”一体化模式。2023年,湖北累计完成治理监管清单农村黑臭水体337条。
为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推动实施131.53万亩安全利用类、13.69万亩严格管控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023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过91%。
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全省开展25个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鄂中平原岗区、鄂西山区、鄂东丘陵山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及污染防治分区划分项目,形成湖北地下水“双源”调查一张图和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一张图。
本版图片由省生态环境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