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李晟 郑丽娜
“企业开工所需要的七个证,不到两天就办好了,‘一码管地’改革太好了!”近日,在咸宁市民之家,湖北医麦德医疗用品生产基地负责人感慨不已。
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咸宁市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土地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改革试点。
以“码”构链,实现七证快发
“对准选址意见书上二维码一扫,这块地的所有信息都出来了,真方便。”咸宁市高新产城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人说道。
咸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码管地”就是用“土地编码”串联起土地的大部分资料,贯通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规划条件、土地供应、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批后监管、竣工规划条件核实、不动产登记等业务阶段的全流程“一码关联”、全信息“一码共享”、全链条“一码管理”。
“企业开工所需的七个证,能在很短时间内办好。”
咸宁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项目实时赋码管理,将业务办理信息在时间、空间、业务多个维度自动归集,串联土地“前世今生”,实现二三维一体化、图文一体化展示项目审批全流程信息。审批信息有效归集,在方便业务人员调阅的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便利。
凭“码”流转,业务协同优效能
多个业务系统间信息反复录入一直是困扰业务审批人员的难题。
在省自然资源厅大力支持下,咸宁市打通各个自然资源信息孤岛,省级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和本地政务审批系统间数据实现共享,项目从用地报批阶段带“码”流转。
在土地和规划审批的各个阶段,字段信息、材料附件、地块范围等资料可自动获取、自动带入、自动组卷,有效减轻信息录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30%以上。
同时,通过“智能审查”加强对审批行为的刚性约束,自动检查空间数据的合规性,以及前后阶段相同指标的一致性,确保审批全流程上下衔接、相互印证、不越“红线”。
为持续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咸宁市推行工业项目“多审合一”,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效率。
实行“多审合一”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现了一次申请、一次组卷、一次办结,压缩审批耗时60%以上。
扫“码”智办,创新服务见实效
近日,参加咸宁市规委会的专家委员研究用地时都会收到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后,专家委员可以查看拟上会项目的空间位置图、情况简介、规划方案等信息。
“码上”供地会商有效地提高会商决策效率,依托“一码”实现了决策项目信息共享、交互和意见征集的协同推送,极大程度解决了各部门沟通不够、对方案了解不足、需要进行多轮会商等问题,大大提高会商工作效率,加快土地供应和项目审批速度。
湖北君德电子公司在申请办理土地首登业务时,工作人员通过不动产登记扫“码”即时办,查询项目前面阶段的审批信息,并自动提取土地权属来源文件等不动产登记要件,实现土地首登“零资料提交、扫码即时办”。
“一码管地”极大提升了不动产登记服务效能,让企业一天之内就拿到了不动产登记证书,改变过去需要企业提交土地权属来源文件、登记人员核实并扫描录入的方式,让企业连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