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扬华
车入阜平,群山环抱,路在山的褶皱中蜿蜒。
我看见山坡上有大片大片的太阳能板,像镜子一样,收集阳光的热量,转化为电力,这是扶贫项目。我看见一片片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山上全是香梨树,果实累累,一派丰收景象。
太行山深处的骆驼湾村,我去探访时虽正值盛夏,却凉风习习,仿佛春天依旧。静谧祥和,满目苍翠,绿水与青山相依、现代与古韵相融,古人笔下的美景次第露出真容,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我们进入骆驼湾,当地人遥指西边连绵黑绿的山峰,言其为五台山。恍惚间,浮想联翩。想这骆驼湾触目皆风光,走在骆驼湾街头,但觉灵气盈盈,或许缘故便在这里。
徜徉骆驼湾,我看到一座座保持传统风格的农舍。街头一幅导览图把村子介绍得清清楚楚,书画院、特产店、酒坊、豆腐坊、大戏台、根雕馆、陶艺馆,不一而足。在山脚下的一个地方,我看到了村子的全貌。忽然觉得似曾相识,想不起在哪里看到过这场景,或许真是从画上看到的吧,我有些感动。我在想,过去村子一定不是这样的。当地人介绍,村中留下的那几栋有特殊意义的房舍,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抬高了三十多厘米。
作为阜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典范,骆驼湾已经找不到人们记忆中那种破旧的模样。虽然有人家在门前栽种了扁豆、丝瓜之类的植物,却更像园艺。走在骆驼湾街头,除了村民,我还见到不少游客。遇上村民,了解到过去这里的农民多在那一块块巴掌大的“鸡刨地”上讨生活,他们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
我来到骆驼湾村“一号院”,门前的红灯笼与黄墙灰瓦相映,朴实热烈,一派太行风情。院中那块巨大的山石,仿佛是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就在这里,经历无数岁月和风雨,一直存在着。院内的显示屏滚动播放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骆驼湾考察的纪录片,早已搬进新家的顾宝青大娘,又回到这里,正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动情地讲述十年前的故事,讲述骆驼湾村脱贫攻坚的经历。她每天定时或不定时会来到这里。有几个天津口音的中年男女在询问细节,顾大娘认真地应答着。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轻车简从,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而来。他走进阜平县骆驼湾村,访贫问苦,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并鼓励大家“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一场全国人民共同参加的脱贫攻坚战从这里发出了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骆驼湾后,当地政府和金融部门很快行动起来了,在顾宝青的印象里,领导来了一拨又一拨。春节刚过,驻村干部先是入户走访,了解每户实际情况,然后召开党支部和村民大会,共同制定目标。
骆驼湾夏天最高温度不会超过30℃,是避暑胜地,天然大氧吧。村里在县里支持下成立骆驼湾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每年每平方米100元的价格,租赁农户闲置房屋,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后来公司又聘用村民当保洁员、保安员、服务员。发展乡村旅游,成为骆驼湾村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阜平县农发行来了,为骆驼湾村落文旅扶贫项目融资,支持以流转民房方式发展民宿、餐饮等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扶贫教育公开课主题游。该项目解决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效应。
这个基于北方山地村落文化建造而成的美丽乡村,延续了太行山居晋冀交会的建筑风格。按照太行山民居“青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石板院,黄泥墙”的特点,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理念,对农村的房屋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俨然全国时尚新地标,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及国际友人前来度假休闲,也是摄影家和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如今,骆驼湾每年接待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太原等地的游客20多万人次。节假日期间,两百多个床位几乎日日爆满。
此外,村里还大力发展产业项目,种果树、建大棚、搞养殖。
弹指一挥间。脱贫攻坚不仅让村庄旧貌换新颜,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变。
2012年,骆驼湾村人均纯收入只有950元。现在全村人均收入15000多元。顾宝青脸上的笑容花一般灿烂。青砖灰瓦黄泥墙,地暖双层玻璃窗,冬季暖夏季凉,装修温馨又时尚……顾宝青和276户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如今,骆驼湾从穷山窝变成了“幸福湾”。
临近黄昏,炊烟升起。我边走边看,穿过整洁的“二号院”,抄近路去“骆驼湾小院”,这是骆驼湾最大的院落。
小院犹如世外桃源,倚靠青山,绿树掩映,小鸟啾啾,小溪潺潺,院子里的指甲花、倒挂金钟、蜀葵、波斯菊竞相开放。小院双层的仿古客栈大气有格调,客房延续了木门灰瓦黄土墙的风格,采用独门独院方式,屋檐下红灯笼上的“福”字,寄托着对来年的希望,而墙壁上悬挂的金黄的老玉米,又预示着丰收年。
漫步其间,饶有意趣。屋外是质朴的田园风光,屋内则优雅舒适。屋内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打造,有多个房型,原木家具打底,织物装饰穿插,硬件设施充分确保入住品质。它的多功能会议室,可接待大型商务会议。
十年光阴,一处处类似骆驼湾的小村在阜平深山中焕发新生,犹如一颗颗“太行明珠”,不仅彰显了革命老区人民在新时代的新功勋,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可复制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