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3日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观后

□ 杨玥 杨敏学

百花歌盛世,大戏迎新年。2024年1月1日,由湖北广播电视台历时数月,联合众多文化单位,精心打造、共同推出的《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在湖北卫视平台倾情上演。有内涵、有品位、有创新、有口碑,新年伊始的这台节目不仅给广大电视观众奉上了一场高水准的戏曲盛宴,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视听艺术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依托电视媒体真正亮起来、火起来,实实在在地展现了广电主流媒体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两个大局,强调“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融合性创新”意识在本台戏曲交响音乐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艺术门类的高度融合,中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传统和现代的高度融合。这种创新,融合但不违和,称之为“融合性创新”,使这台节目的“音乐会”概念的外延有所扩展,没有停留在传统意义的音乐会上。《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在传统戏曲和媒体融合创新之路上踏出了具有现代性探索意义的一步。

内容创新,戏曲与音乐的融会贯通

近年来,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传统文化上“下足功夫”,一大批传统戏曲节目的推出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但如何让这些节目更新颖、更有范儿,不仅考验着电视创作者的智慧,更考验着主流媒体深耕传统文化的力度、广度和深度。《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打破了传统戏曲类节目内容呈现的固有模式,将传统戏曲与交响乐等音乐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尤其与湖北各地方特色剧种相结合,大大丰富和补充了戏曲的内容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价值与意义,给大家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戏曲和交响乐的融合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在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戏曲剧目中得到了表现。这些年随着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西洋乐器在戏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和各地方剧种的深度结合形成了多种风格样式,大大丰富和补充了戏曲的呈现,这种特征在《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中得到了集中展示。

例如,越剧《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最为国人熟知的曲目之一,当年小提琴家俞丽拿的演奏享誉海内外。今天当小提琴《梁祝》的音乐再度响起,观众穿越时空,深深沉浸在“化蝶”的民间故事情境之中;传统乐器大鼓擂响,西洋乐器跟进配合。在《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上,京剧曲牌胡琴协奏《夜深沉》在剧场上空余音绕梁;《林海雪原》深夜奇袭、打虎上山的虚拟情境和乐队的中西乐器无缝衔接,再现北国风光和杨子荣的风驰电掣。从给张军《玉簪记》伴奏的琴箫之音,到给史依弘《贵妃醉酒》伴奏的弦乐之声,东方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的融合为晚会带来了饱满的呈现。刘丹丽的楚歌《咏梅》和程丞的黄梅戏《女驸马》在西洋交响乐的伴奏声中吐露地方戏曲的芳华,却没有掩盖传统声腔和曲调的特色。京剧联唱的各种组合也是强强联手,既有西洋乐的融合又有京剧的强大魅力。清音会《珠帘寨》,王珮瑜一袭长衫却和当代审美元素完美结合,简约而不简单,展现出京剧清雅隽永的另一面。

随着胡琴协奏《夜深沉》最后一个音符结束,胡琴演奏家姜克美与“最懂戏剧的歌剧指挥”王燕默契对视、彼此交付,那一刻东西方文化发出的奇妙碰撞在两位艺术家身上产生了化学反应,这是东西方文明的互相认可和接受,更是交融。

《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实现了文化的多元互动与认同,展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特点。

表现创新,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与传统的电视戏曲晚会形式不同,《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坚持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在保留传统电视戏曲特色的同时,创造性地突破了戏曲与舞蹈的藩篱,首次在电视荧屏上将东方戏曲与西方现代舞进行编排创作,让中西文化在电视荧屏上实现了“激情碰撞”。可以说,这种新颖的创作表现形式不仅展现出传统戏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更让许多不了解传统戏曲的“00后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传统戏曲也可以这么“潮”。

比如,在晚会的开场,头戴翎子的群舞演员在戏曲音乐声中跳起了芭蕾舞,瞬间带给观众新奇的视听感受,翎子作为戏曲表演标志性的服饰之一出现在芭蕾舞中,既保留了戏曲符号的典型性,又突出了现代性的一面。现代舞作为西洋舞种之一来源于以身体为主题的文艺复兴运动,现代舞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抒发人们的内心世界。张军的昆曲节目《玉簪记》的伴舞便运用了现代舞的部分,舞台前区两名双人舞演员的肢体随着昆曲的故事情境和表现意境,将昆曲水磨腔的婉转清幽与舞蹈肢体完美融合,中西合璧的视听呈现带给了电视观众前所未有的文化享受。

王国维讲“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可见舞蹈在戏曲表现形式中的重要性,这也是戏曲的本质之一。至于戏曲里的舞蹈,在漫长的戏曲发展史中也是顺应时代的特征和戏曲文化的本质需求不断发展、革新、变化至今。戏曲音乐会作为晚会的一种,加入的舞蹈类型比单纯的戏曲剧目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强烈,符合现代观众的视听审美。

舞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沉浸呈现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1919年起源于“包豪斯学派”,旨在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100多年过去了,现代性当然不会退去,反而日臻极致。任何艺术都起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环境,戏曲艺术也不例外,历经千年的传播承载着国人的基因谱系,我们透过这些基因谱系看到的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脉络。如何将古老的戏曲和现代艺术风格融合才能更好地赓续我们的文化基因,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随着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的提高,舞台美术和装置艺术发展迅速,数字化文艺时代已经到来,当下演出如何和现代的舞美手段融合,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这也是戏曲艺术不可回避的现实。接触和了解过各种高科技手段的现代观众已经很难满足于“一桌一椅”的表演,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里描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的经典论述也很难令今人信服。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完成舞台呈现,以便强化市场和观众意识,是今天艺术工作者的终极目标。

如何将“小戏台”搬上“大舞台”,不仅考验着表演者们的功底,更考验着晚会创作者们运用全新视听技术的智慧与能力。在《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上,晚会创作者们充分挖掘了戏曲艺术的文化符号,摆脱了传统晚会节目舞台呈现的套路与规程制式,将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与舞台表现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戏曲表演道具单一和场景转换的问题,更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真真正正地让一个个传统戏曲人物与桥段在现代舞台上“活了起来”。

在晚会上,原本身居幕后的戏曲乐队搬上了舞台并参与演出,成了演员的一部分,而导演则拓宽了舞台表现的层次,在乐队后方延伸上去的逐级台阶形成了平台,演员可以从台阶走上高处表演,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比如说,在杨俊表演的黄梅戏《党的女儿》,杨俊饰演的田玉梅不仅仅是演唱,而是兼具了戏剧表演,与其配合的群众演员则通过高台代替“山”的道具进行戏剧的舞台调度,使“静”的音乐会舞台变得非常灵动和可观赏。可以说,整台晚会上的戏曲演员和舞蹈演员乃至伴奏在平台各区域自由转换,上下穿梭,将戏曲表演和舞台极大融合。整个舞台具有景深感,显得非常通透灵动,也让观众体验到戏曲艺术在现代科技加持后的无穷魅力。

当下戏曲创作剧目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置景庞大,经常和戏曲表演自由、虚拟的本质相悖,戏曲演员被实景困住无法施展。这次晚会的平台设计化繁为简,回归戏曲的本质,让戏曲表演重新“活”了起来。大型电子屏的科技手段介入,让时空变得自由,免去频繁换景带来的困扰,是戏曲和现代科技手段融合的结果。科技手段运用得当给戏曲演出平添色彩,让观众沉浸式享受戏曲艺术在现代科技加持后绽放的魅力。

传播创新,代际与认同的深层破圈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晚会不仅吸引了广大戏曲票友们的高度关注,更在“Z世代”的年轻人中产生了深刻的反响,成功用传统戏曲实现了“文化破圈”,让经典戏曲在年轻世代中久久唱响。在收视竞争激烈的新年第一天,《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当日收视位居CSM35城市组省级卫视频道同时段排名第6位(0.142),省级卫视晚会收视排名第3位,晚会中的相关话题还多次登上互联网平台热搜。微博网友@小呆呆这样评价这台晚会:从没想过传统戏曲能够这么有魅力,这么有意思,这台晚会不仅让我打开眼界,更让我爱上了传统文化。可以说,《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在新年伊始交出了一份具有深度的文化答卷。

新时代、新文化、新力量。戏曲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不可或缺的重要花朵,既有自己传统的审美品格,也可以毫无障碍地拥抱当下。湖北广播电视台所推出的《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不仅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为电视主流媒体如何在新时代深度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掘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

--> 2024-01-23 ——《2024年湖北新年戏曲交响音乐会》观后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0911.html 1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