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7日

绿畴沃野绘新景 和美郧西入画来

——郧西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郧西马头山羊。

下营村“荷塘月色”。

土门镇六官坪村。

金钱湖里鲤鱼肥。

风光旖旎的天河水乡。

冷水稻。

关防乡沙沟村牛心石美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是一个拥有“七山两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近年来,该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五大振兴”为目标,推动工作向乡村振兴聚焦、资源向乡村振兴聚集、力量向乡村振兴聚合,连续5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在十堰市排名第一,探索出了一条“巩固、提升、振兴”的有效路径。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城市;首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在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进位明显”等次……

一个个闪光的“金字”招牌,一个个烫金的荣誉称号,是褒奖、是激励,更是期盼。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的郧西,正在合力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

“三链”同构 打造实力乡村

12月28日,在关防乡二天门村,当地村民正在加紧起挖今年最后一批白芨和苍术。该村按照“药商+村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村民传技术、找药商,带领全村一半村民种“药材”发“药财”,年产值达400余万元。村民张显根说,今年见收的5亩白芨,还没开挖,就被山西来的药商以18万元的价格买断了,种有定向、产有保障、销有方向的方式让他们底气十足。

在河夹镇杨家湾村的智慧绿谷,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打包香菇,几天后,这批香菇将远销香港、上海、深圳等地。一期工程,自7月投产以来,该园区已实现2000余万元产值。园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综合效益16亿元,创税3300万元,直接带动2800余人就业。

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郧西马头山羊”“郧西香椿”一经亮相便火爆全场,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两百余名观众和客商前来咨询、购买产品,大家品尝优质的羊肉后纷纷竖起大拇指,为“郧西味道”点赞。

时下的郧西大地,种植大棚星罗棋布、产业基地成块连片、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景象。

近年来,郧西县以打造“全域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产业链、价值链、融合链“三链”同构,丰富传统农业的内涵,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全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实力乡村——

延伸产业链。在确保粮油、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能稳定、品质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用菌(蔬菜)、马头山羊、中药材、茶叶、木本油料、生态渔业等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同时,聚焦山区典型特征,突破性发展沟域经济、庭院经济、订单经济,统筹“三个经济”内在联动、相互支撑,初步形成了切合郧西实际、郧西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三个经济”模式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在全国推介。

提升价值链。精心打好标牌、品牌、名牌、王牌“四张牌”,着力培育“郧西马头山羊”“好香口蔬菜”“国寿七夕茶”“天河生态鱼”等一批公用品牌,唱响“坎子山包菜、板桥豆干、上津豆豉”等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让郧西“山货”成为叫响全国的“抢手货”。目前,郧西马头山羊品牌价值超15亿元,食用菌综合产值23.3亿元,神雾茶业基地荣获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园认证”,地标产品认证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打通融合链。弥补农民主体无法应对市场变化的不足,实施“三新百千万”工程,壮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村农业市场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多元融合主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破产业融合壁垒。同时,把特色产业与养老照料中心、幼儿托育中心、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体系、农村公路建设等六件民生实事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加工开发、农村服务业等方式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变景点、田园变景区、村民变股民、劳作变体验。

放眼望去,曾经的“穷山沟”“空心村”,纷纷围绕“三链”同构,打造特色,变成游人如织的山水田园新样板:

——郧西县香口乡将设施蔬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打造生态农业小镇,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3260亩、露地菜13000亩,蔬菜(食用菌)年产值占全乡农业生产总值的50%以上,带动从业农户超过1400余户,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郧西县田坑村依托神雾岭片区千亩连片茶场的优质资源,推进“童话谷·天空牧场”项目,将茶文化、体验、观光、民宿等巧妙融合在一起,让闲置的房屋变身精品民宿、让优美的茶山变成童话世界,每年吸纳游客60万人次,产生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2022年5月,田坑村神雾岭茶场被认定为“省级农旅融合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郧西县天河坪社区挖掘马头山羊国家地理标志资源,将村庄功能划分为马头山羊文化展示区、美食品赏区、特色产品街区,引导农户经营“羊家乐”餐饮、“羊家村”民宿、“羊家戏”文艺、“羊家货”商品、“羊家山”牧场等,建成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村。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串珠成链,郧西县农业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加粗拓展。

“五共”治理 缔造善治乡村

走进地处鄂陕边界的沙沟村,小河潺潺,粉墙黛瓦,静赏荷塘月色,闲听鸟语虫鸣。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古朴与田园间,乡村风貌相映成趣。

“以前可不是这样,脱贫攻坚战打响前,村里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6.5%,村级负债10余万元。”回忆往昔,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说,为了改变家乡面貌,村“两委”没少想办法,但小马拉大车——费劲。核心症结是村干部唱“独角戏”,村民是“旁观者”。

2015年5月26日,几辆中巴车来到美丽乡村示范村土门镇关帝庙村,车上下来的全是沙沟村的村民代表。“田园风光、人文资源一点都不差,为什么关帝庙村美丽家园建设如此出色?”一路走,一路看,村干部和村民都在反思。

取经回来,村“两委”定期开展“沙沟夜话”活动,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纠纷众商众调会、美好环境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让群众的事群众商、群众管、群众评,逐步实现基层治理齐抓共管、美丽乡村共同缔造,达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群众自治的目标。400多场“沙沟夜话”活动下来,200多个建议被采纳,建设现代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定位达成共识。今年,沙沟村村民议事会做法,入选全省“一约四会”典型案例。

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民事民享”的机制引领下,沙沟村成功探索出三种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共建特色产业,发展订单农业1800余亩;“村集体资产+村民入股+对外招租+村民分红”模式,共建股份联合经济,带动39户农民参与股份制项目,累计投资入股39余万元,年经营收入达40余万元;“农户+村集体+公司”模式,共建新兴业态,发展“一宅两门、一院两户”农道乡宿16家,兴办传统作坊15家,开办农家乐20家。

通过共同缔造,沙沟村的乡村治理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连续10年未出现信访事件。”卢从信说,沙沟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卫生村、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等称号。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沙沟村不是孤立的盆景,而是郧西县上百个善治村庄的缩影。近年来,郧西县高效统筹政府、社会、群众三大主体,围绕乡村建设六件事、城乡接合部片区整治和“五堆十乱”专项整治等群众身边的事,开展共同缔造项目573个。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让群众成为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的主导者、建设者、受益者。

在“全国最美淘宝村”“湖北淘宝第一村”的涧池乡下营村村房墙上,“诚信+勤奋+沟通=成功”这句话特别显眼。“339户村民中从事电商的有139户近700人,开设淘宝店、微店500余家。”郧西县涧池乡村主任刘廷洲说。

在村“两委”的指导下,成功组建下营村电子商务协会,选聘5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行业监督员,“淘宝村”步入“自治”时代。村里所有电商户加入电商协会,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以实名制方式经营,一切按“行规”行事,出现假货将永久除名。村党支部还定期组织开展“诚信经营户”“电商五星示范户”评选,全面创优电商市场环境。该村近三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假货引起的纠纷,2022年,“淘宝村”的好评率达99%。

为推动共同缔造走深走实,郧西县把“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方法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律师进乡村”“微视频”智能化应用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县……郧西县乡村治理硕果累累。

“七夕+”出圈 解锁活力乡村

漫步在郧西县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中,七夕婚俗礼节主题雕像、民俗博物馆、织女刺绣非遗庭院、石磨豆腐制作小院鳞次栉比,文化项目丰富多彩;旗锣伞扇、八抬大轿、十里红妆,中式婚礼《十里红妆》民俗表演,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据统计,每年七夕节前后,都有数十万游客涌入郧西,在这里真真切切感受一次七夕文化。

天上七夕,人间郧西。作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七夕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郧西县大力发展“七夕文化”,推进“七夕+”“+七夕”发展战略,加速构筑农文旅对接的多元融合发展格局。持续14年举办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已成为鄂西北地区知名文旅节会品牌,与厦门市开展“海誓山盟·浪漫之旅”合作,发布全球首对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七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天上七夕·人间郧西”IP成功“出圈”。

富含七夕元素的胸针、项链,精美的“喜上眉梢”灯具、丝巾,石斛花茶、艾叶茶等草木养生系列产品在郧西县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产品,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来北往·郧西做东”。依托区域公用品牌,该场馆与七夕相关联的产品便成了抢手货,曾创下单日交易商品超过3000件的纪录。

近年来,郧西县将七夕文化与郧西产品相融合,从生产、包装、流通、金融、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倾力打造“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一、二、三产业绿色低碳、融合创新发展。

“从过去的卖资源、卖产品,到如今的卖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企业抱团发展、共闯市场。”负责“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品牌运营的湖北千喜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萍介绍,该县50余家优秀企业搭上“七夕快车”获品牌授权,共研发生产产品500多种,年产值达1500万元,800户农民通过品牌合作增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乡村建设中,郧西县在保留村庄原有田园风貌和肌理布局基础上,融入七夕文化,植入现代生活元素、生活方式、审美理念,让文化振兴的火种呈燎原之势,撒遍广袤的村村落落。同时,围绕“男耕女织·田园生活”,打造富含七夕文化特色的“牛郎庄”“织女坊”主题民宿,将村民转化为业主、民居打造成民宿,13家“牛郎庄”、12家“织女坊”、20家示范店成为“新宠”,入住率达95%以上。

在郧西县“母亲河”——天河下游开阔河谷地带的观音镇,有一个叫刘家湾的地方,相传是牛郎织女故事中牛郎的故居。近年来,该村坚持“乡村振兴轴、七夕文化轴”双轴并轨,将地方业态开发赋予七夕文化内涵,引进星空民宿泡泡屋、七夕船屋、织女绣楼、郎哥民宿等多元业态。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先后建成彭家院、庹家院、博爱广场、荷塘月色等乡村游节点,累计打造民宿138家,让七夕文化融入生活,让生活处处体现文化。

“七夕+”模式,换来收入“暴涨”。七夕节期间,刘家湾村民宿、餐厅天天爆满,累计接待游客3.2万人次。2017年至2022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615元增加到2143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万元增长到50万元。

策划:郧西县委农办 郧西县农业农村局

撰文:甘晓燕 胡莹莹

--> 2024-01-17 ——郧西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60286.html 1 绿畴沃野绘新景 和美郧西入画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