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2日

迸发思想火花 点燃医工融合

湖北日报长篇报道《从临床中来 到临床中去》生动呈现“医学全链创新服务民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熊星星 龙华

幕后

2023年,在对省药监局的一次采访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偶然得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于红刚团队研发的“内镜精灵”获得我省首个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器械三类证。

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条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线索。一名中国医生带领团队,从临床痛点出发,通过医工融合的方式,发明器械,服务临床,及时、准确地发现消化道早癌,大幅降低漏诊率,让大量患者避免“癌症之约”,节约大笔相关医疗费用支出,更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意义重大。

折射多重主题 再现医者仁心

我们迅速组成采访报道团队,从2023年10月到12月,对于红刚团队核心成员先后进行近10次面访,并对在大洋彼岸求学的于红刚的博士生进行3次线上采访,深入细致地了解“内镜精灵”如何从一个思想灵感火花,一步步变成现实产品的全过程。

采访中,报道团队还走进医院内镜检查中心,探访工程研发实验室,一边扫除医学、人工智能知识的“盲区”,一边感受医工融合原始创新的澎湃动力。

两个月下来,我们积累的原始采访素材达数十万字,接触对象几十人次,挖掘到大量“热气腾腾”的一手资料。采访组每完成一次采访,就会立即聚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我们感到,这是一个能折射多重主题的新闻典型,既是科技创新解民生之难的生动实践,也是“医者仁心”的真实再现。

针对“躺平”现象 捧出创新样本

在纷繁的主题中,采访团队抽丝剥茧,通过一次次碰撞,逐渐提炼出报道的核心,即这支研发团队医工结合,把临床痛点作为主攻方向,在研发过程中同步孵化高科技企业,把研发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高科技产品,再推广应用于临床,圆满完成了一项全链条的原始创新;在欧美主导的医疗器械领域,成功捧出“中国制造”。

采访组认为,这一立意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不少创新成果躺在实验室、躺在奖杯中,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现象,给予正面引导,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在文章着笔时,报道团队在突出这一中心的同时,也将其他主题暗含其中,以期达到“一滴水见阳光”的传播效果。

写稿过程中,报道组成员既注重宏观视野,又强调生动叙事,将深奥专业的科研过程,“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同时,对研发中的焦虑、执着,通过一个个故事和细节,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大众读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稿件先后经过十多轮修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最终形成6000字的文章。

成果结更多“果” 惠及广大群众

采写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一全链条创新的形成,既大幅提高了基层患者对优质医疗的可及性,也极大推动了分级诊疗的进一步落地。这是践行“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突出‘鄂研、鄂产、鄂销、鄂用’,构建医工交叉、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的有力表达,也是产学研医融合创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成功样本。

2023年12月24日,长篇报道在湖北日报头版头条见报,并配以评论员文章,升华了报道的主题思想。湖北日报客户端推出专栏。凤凰网、网易、搜狐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及湖北省科技厅、光谷生物城、湖北省药监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的微信公众号也全文转载该报道和评论。据不完全统计,全网点击量过百万次。

“湖北人就是牛!”“愿成果结更多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务实专家,医者榜样”,网上网下稿件获得业内人士和普通读者的首肯与赞许。

2023年底,在首次评选发布的湖北省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中,“内镜精灵”位列其一。

--> 2024-01-12 湖北日报长篇报道《从临床中来 到临床中去》生动呈现“医学全链创新服务民生”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9748.html 1 迸发思想火花 点燃医工融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