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1日

把事做精就是专家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51岁的孙旭国在武汉街头磨刀,手艺精湛,名气不小,一年磨刀近2万把,月入过万元。

孙旭国是一个平凡人,磨刀是一件平凡事。但换个角度看,作为一个手艺人,孙旭国用心不二,把吃饭的家伙锤炼到了一定的程度,用一门手艺获得认可、攒下口碑,这样的人,其实称得上是专家。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现在,大众极为反感一些“砖家”的言行,同时又并不吝于对那些无论大小事,用心专一、专攻一门的人表达好感、送上敬意。反差背后,包含这样一种认知:“专家”不专属于哪些人,它不分人群、不分岗位,不能被简单地框定在现代学科知识的分类上,不能被狭隘地固定在拥有这些知识的人群身上。

几年前,上海苏州河滨河步道华政段,“一带十景”全线开放。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对工程意义的解读,而是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名字出现在报道中。阿柴师傅做了一件事,他将法剧场4块单个重量达2吨的圆弧形大理石坐凳,精准无误地装配在了点位上,全程仅靠人力完成,这让资深工程人员都觉得了不起。在武汉,现在不少游客前往打卡的江汉关大楼,在几年前的修复过程中,两扇大门上的图案,是8名工匠用一周时间一点点刷出来的,一楼展厅内多个壁炉上的木质雕花,4个班组共60名工人花了2个月时间才现其原貌。

一个人抱着用心的态度、专业的方法做事,并不一定在乎有没有“专家”的牌子、帽子,但对于社会,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去呼应这些人和事。飞机上天、高铁飞驰,很多“高精尖”的事,一般人干不了。但也有很多社会刚需,离不开专业班子。表不走了,鞋跟断了,裤子长了,“惟手熟尔”的人总是会吃香些。修锁、修煤气灶、修有线电视、理发等,一技在身,做事讲究,让人放心,这样各行各业的专家同样是生活必需。专家并不必然对应学历、职称,并不等同于教授、研究员,并不是只生长在象牙塔,活跃在科研院所,一切创造者,有专心、专业的底色,一切劳动者,有把事做精的成色,就是专家。

《庄子》里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欧阳修写卖油翁钱孔滴油……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大家手笔,载入一些普通手艺人的故事,不是为了写稀奇。百工技艺,不是鄙事,对里面的精研专一,不要看不起,这是古人的用意。今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仍然需要专注之心、专门之功,它们要长在大地,长在生活和实践的土壤里。

--> 2024-01-11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9620.html 1 把事做精就是专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