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制造企业有新产品推出时,有个指标常被提及:零部件本土化率。
比如最近的这则消息:首款“襄阳造”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纳米01”下线,该产品零部件在襄阳的本地化率达到70%以上。
零部件本地化率高一点,直接好处就是整车制造成本降低,免去因外地采购增加的费用,相关零部件企业手里有比较稳定的订单,有的业务板块就相对托底。进一步说,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发力,带动本土产业链条一起运转,会在产业显示度、竞争力等方面正向反馈于一座城市的发展。
在我省召开的相关重要会议上,常能听到一句话: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零部件本土化率背后,也是这个道理。
你没有专长,整车制造商不会感兴趣,你的专长匹配不了企业所需,不具备综合竞争优势,订单也不可能交给你。零部件本土化率怎么样,打感情牌是打不出来的。一个企业理性地选择在本地配套零部件,只能来自这个地方积累的产业基础,以及相关企业在供需适配性上具备的优势。简单讲,企业研判后,还是觉得你来做比较好。换句话说,你把自己的“好”做出了吸引力,让别人在众多双手中选择了和你握手。
传统的核心部件,三大电、六小电,国内产业在布局中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自给能力,但一些二级、三件部件仍离不开进口。热潮涌动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传感器、控制器处理芯片、主动制动与主动转向系统等,国外企业所占份额仍然较大。形势变化总是带来挑战,这决定了自己的“好”不可能一劳永逸,不追求更好,很有可能背上包袱,光环心态丢不掉,前进道路又找不到。市场是广阔的,也是残酷的,它不会给任何企业自以为是的“好”偏爱地保留位置,也不会给任何产业墨守成规的“好”特别地予以照顾。一个企业和产业要有安身立命之地,只能因时而动、因势而变、积极进取。
零部件本土化率所包含的企业,能为当地重要企业做配套,是好事。但风物长宜放眼量,结合企业基础,脚踏实地抓市场开拓,眼界和步伐都需要跳出“本土化”。其他领域也是这样,抱负要有,定力也要有,多大的饭量就端多大的碗,稳扎稳打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根基才会牢,前途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