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黄朝晖
冬日的三山湖,百鸟戏水,千顷澄碧。
三山湖属长江流域鄂东南片区梁子湖水系,通过新港河联通长江。作为省控重点湖泊,被列为湖泊保护修复重点对象。近年来,鄂城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系统实施三山湖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湖泊水质由四类提升至三类。在此基础上,颜值回归的三山湖,“美丽风景”正加速激活“美丽经济”。
退出1.9万亩围网养殖
眼下,杜山镇三山村的养殖户们正忙着冬修,晒塘、清泥、固塘埂,一点冬闲的味道都没有。
与数年前相比,这里的水产养殖经历了从大湖走向小塘的过程。
三山村紧邻三山湖,许多村民靠水产养殖为生。最高峰时,三山湖围网养殖面积达1.9万亩。围网养殖户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以最小面积追求最大价值,无节制投肥投饵,最终导致湖泊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
为此,鄂城区在三山湖流域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拆除1.9万亩围网养殖和7处总面积为5100平方米的水上餐厅,打捞1.7万条养殖地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产养殖并没有错,只是方式不对。如今,生态养鱼仍然是很多三山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三山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精养鱼塘里,草鱼、鲫鱼、青鱼……品类繁多。
“我们采取生态养殖的方式,养出来的鱼肉质鲜美,供不应求。”合作社负责人赵前丹说。三山村干部吴庆介绍,目前全村有水产养殖户400余家,精养鱼池面积近万亩,水产养殖业年产值过亿元。
数亿资金投向生态修复
生态养殖的前提是大规模的生态修复。
三山村退出大湖围网养殖后,组织村民在范家坝、严家塞、虾子泾等浅水处种植莲藕,面积近7000亩。每年夏季,湖泊周边浅水区,密密层层的荷叶与蓝天相接,蔚为壮观。
近年来,鄂城区整合水污染防治、农田水利补短板等各类资金数亿元,先后实施三山湖南北大堤整险加固、退垸还湖、三山湖至洋澜湖生态补水、三山湖流域向阳港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三山湖流域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因此持续改善。针对历史上养殖尾水污染突出问题,建立渔业物联网智慧养殖管理系统,强化养殖企业在线管理和监测,并探索建立渔业养殖尾水集中处理和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推动传统粗放的水产养殖模式向工厂化养殖、生态养殖转型。2022年,鄂城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2022年3月,鄂州市昌达集团接收三山湖国有水面资产,对周边养殖尾水、农业污水排放入湖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实施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2023年投放鱼苗32万斤,年末捕捞成鱼65万斤。
治水必须治岸。在三山湖周边镇村,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建成城乡污水处理厂6座、垃圾压缩转运站7座。去年,生态环境部门在前期排查、监测、溯源的基础上,完成36个入湖排污口“一口一档”,明确专人专管。
好生态铸就“金饭碗”
沙咀闸,连通三山湖和万亩湖农场,引三山湖水灌溉农场,鄂城区泽林镇团结村的农民也是世代靠水吃水。
“不投肥,无污染,村民开始琢磨养虾苗。”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张艳安说,随着近年开展的一系列三山湖流域治理,村内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围塘养鱼、低效种稻到虾稻高产,万亩湖逐步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小龙虾良种繁育基地之一,每年有上百万斤小龙虾走向全国。
“虾苗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三山湖水质向好,为整个万亩湖农场的虾稻养殖保驾护航。”万亩湖万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国清介绍,今年,他还从316国道修了一条路直通养殖基地,打造集观光、品虾、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区。
围绕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团结村乡村旅游集聚化、规模化发展,陆续建设万亩湖生态度假区、俊杰田园综合体、团结村大棚基地等业态,要素配套村企联合“组合发力”,200多名村民获得就业机会,户均增收1.6万元以上,实现“村强民富产业兴”。
从“靠水吃水”“养水护水”到“靠水生金”。系列生态治理后,三山湖沿线村镇农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绿水青山正加快变现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