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武汉新城规划建设大幕开启。
配套出台的《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明确,要在现有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以武汉新城为中心,构建轨道交通、快速道路等重要交通系统。在城市快轨系统中将构建2条高速轨道,形成“鱼”形骨架网络。
而今日开通的武汉地铁19号线,正是这副骨架的核心主轴。它不仅连接起了光谷核心区与武汉火车站,使光谷居民到武汉站的时空距离从80分钟压缩到了半小时以内,更与光谷现有地铁2号线、11号线、有轨电车L1-L3号线、空轨旅游线成功“联网”,远期还将延伸至天河机场,真正打通武汉新城复合交通走廊的“任督二脉”,优化交通出行,完善民生环境。
新城建设,地铁先行。
从2004年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到如今12条地铁线成环成网通达三镇,武汉轨道交通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更活跃了经济要素流动,重塑了城市发展格局,扩大了城市的版图半径,为武汉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随着武汉地铁线网的日益完善与发展,地铁的触角慢慢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乃至市域之外拓展,武汉地铁的经济拉动效益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从2012年到2016年间,武汉地铁2号线、4号线、3号线、6号线的逐步开通,首先解决的是武汉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出行问题,引爆的是主城区的商贸经济活力。
而从2017年开始,随着阳逻线、纸坊线、2号线南延线、蔡甸线、16号线、前川线以及如今19号线的开通,则将轨道交通的便利送进了各大远城区,实现了武汉所有行政区域的全覆盖。
这些线路,深入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各远城区的工业发展腹地,为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交通助力,更为一座座产业新城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而武汉地铁服务居民出行的功能,也在进一步增强:武汉地铁5号线二期工程开通试运营,向南延伸了2站、2.61公里,方便了黄家湖大道周边高校及居民小区约20万人出行。随着5号线二期工程与5号线贯通试运营,线路从西向东串联起了黄家湖片区、白沙组团、武昌老城区、武昌滨江商务区、红钢城和武汉火车站,为整个长江以南区域新添了一条出行大动脉。
交通拉动力:
19号线成武汉新城快轨系统的“鱼背”主轴
武汉地铁19号线全长23.3公里,全程地下线,线路起于武汉站西广场站,止于新月溪公园站,远期还将与20号线一起构建空港复合枢纽,形成高新区、高铁武汉站和天河枢纽的快速直达联系。
19号线的开通,实现了武汉新城组团与武汉火车站快速互联。通车后,光谷市民前往武汉火车站的时间由80分钟压缩至30分钟以内,绿色出行还不用担心堵车问题。
据了解,光谷35岁以下的青年人群约占全区总人口的70%,保租房、人才公寓、青年社区亦布局在武汉新城组团中,轨道交通将为这些新青年、新市民创业、就业、居住、生活提供最低的出行成本,让他们更安心地扎根新城,留在武汉安居乐业。
交通是城市建设的先行官。
据了解,武汉新城将实施一批交通项目建设,构筑高效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包括:
——打造四向通达的高速铁路系统,以武汉新城高铁站为核心构建高能级对外交通枢纽,实现武汉新城高铁出行四通八达;
——构建区域高速轨道系统,新建两条时速140—160公里的高速轨道,形成“鱼”形骨架网络;
——新建武冈市域(郊)铁路,与武汉轨道交通13号线形成高速轨道线路;
——通过武黄城际铁路市域化改造,并结合武汉轨道交通10号线和19号线形成高速轨道线路。
未来,依托高速轨道、高速公路网络,组成复合交通走廊,实现武汉新城45分钟直达武汉天河机场,30分钟直达鄂州花湖机场。在这一立体交通走廊中,轨道交通无疑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而武汉地铁19号线则是其中关键的起势一笔。
武汉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紧紧围绕省、市重大部署,全力抓住机遇,紧密结合武鄂黄黄和武汉新城交通强链补链需求,配合省市相关部门谋划推进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相关规划。未来将构建起一张“组团快联、多向放射、枢纽直通”的市域(郊)铁路网,使城市主、副中心与邻近枢纽形成30分钟通勤圈,都市圈内形成1小时出行交通圈。
经营发展力:
TOD 模式释放武汉城市空间价值
一座城市拥有地铁,绝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而是以地铁线路为脉络,带来人气,为城市增强“造血”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019年起,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武汉地铁集团成立了综合开发事业总部,着力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将经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积极探索TOD模式开发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和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4年来,地铁集团打造了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TOD开发项目,逐步实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反哺建设与运营。
2019年起,武汉地铁连续与大悦城、万科等多家房地产企业合作,打造TOD多样化产品。2021年底,武汉地铁集中推进三阳路、秦园路、黄浦路等8个重点TOD项目。
其中,秦园路综合体和三阳路综合体是结合轨道交通7号线过江隧道风塔在江南和江北分别复合建设的TOD综合体,总建面合计达50万方。三阳路综合体一期建成后,即刻吸引了包括长江电力集团在内的多家龙头央企入驻,秦园路综合体裙楼成功打造华中首个京东MALL;徐家棚匠心城项目为结合8号线轨行区间打造的甲级写字楼项目,引入了包括上海市政设计院、中资咨询公司、国家电投在内的多家优质企业。对于中大型商业体,采取与龙湖、印力等头部专业商管企业进行合作联营模式,联合开展歌笛湖、徐家棚等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合作经营。
针对具备复合开发条件的轨道交通段场,武汉地铁集团还实施了包括8号线三金潭车辆段地铁云上城项目、2号线常青车辆段地铁常青城项目、3号线升官渡车辆段地铁盛观尚城在内的多个轨道交通段场上盖开发项目。同时,地铁集团积极引入头部房地产企业联合开发,先后与万科集团合作开发了金域光年项目(黄金口停车场),与中粮集团合作开发了武汉市第一个地铁小镇项目——中粮祥云地铁小镇。
产业凝聚力:
发挥“链主”作用打造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作为重要基建门类,轨道交通产业具有产值规模大、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庞大等特点,一旦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和高效产业集群,对于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限量。
近年来,武汉地铁集团充分发挥自身“链主”优势,联系黄陂区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2014年5月,首列地铁列车“木兰号”在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下线,实现“武汉地铁武汉造”,填补了武汉市轨道交通客车产业发展的空白。
2020年8月,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启动建设,集中布局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智慧维保、工程装备、企业总部、技术培训服务、展示观光体验全产业链,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新园区。
2021年3月20日,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迎来项目集中开工:34个产业创新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金额达到652亿元。同时,现场宣布12个项目当日开工,总投资156亿元。
2020年9月至今,武汉地铁集团持续高效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招商引资工作,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等近20个城市招商,接洽企业160余家。截至目前,基地已签约企业79家,注册企业101家,开工企业12家,总投资额达304亿元。
武汉地铁2023年工作成绩单
规划
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四期武汉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规划至2026年建成14条线路,总里程662.2公里,累计批复规模居全国第七,其中前三期建设规划已基本建成,第四期建设规划正在全面实施。
建设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如期开通19号线、5号线二期。秦园路裙楼项目如期交付,保障京东Mall顺利开业。全年在建、待建项目13个,总里程201.4公里,前川线二期、11号线三期、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12号线连接线、新港线一期、6号线三期、3号线二期等线路工期节点总体可控。
运营
截至目前,武汉地铁运营里程达486公里,车站达300座,累计安全运送乘客93亿乘次,今年累计13亿乘次,公共交通客运量占比超过65%,交通运输部乘客满意度考评保持在95%以上。这一年,武汉地铁日客运量“三破500万”,最高日客运量达521.45万乘次,成为中国内地第六个突破500万乘次的地铁城市。
经营
资源经营工作充分利用地铁资源,服务市民,助力区域能级提升。持续加大招商力度,全力拓展招商渠道,成功引入京东MALL头部企业。新开业歌笛湖印象里、中山公园站“拾光Park”地下商业街、“江汉路嗨吃街”、红霞站配套商业项目。同时,启动首批12座新能源停车场充电桩建设工作,为市民停车、充电提供便利。建成投用堤角足球公园、黄浦路二期篮球场,方便市民在家门口健身锻炼。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首部《城市轨道交通站场物业服务规范》,武汉迅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获评2023中国物业服务品质领先品牌。
创新
强化数字赋能,实施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示范工程——城轨云平台项目,并与华为、腾讯、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成立5G智慧城轨联合创新实验室,5G智慧城轨项目荣获工信部“绽放杯”一等奖。
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0余项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40余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管理奖项,三大工程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其中6号线一期工程获得2020年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为我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首例。
“三新”技术跑出武汉地铁新速度
武汉地铁19号线设计时速达到120公里,是目前武汉运营速度最快的一条地铁线,从土建、车辆到信号系统,采用了不少国内外最先进的轨道交通技术,成功通过科技赋能跑出了武汉地铁新速度。
新土建:多种工艺、设备首次运用
19号线花山河站—光谷五路站区间全长6.2公里,沿花山大道由北向南敷设,是目前武汉地铁最长的地下区间隧道。
“区间隧道距离长,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穿越中风化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灰岩等多种地层,还要下穿铁路和3座山,同时采用盾构、矿山、明挖三种方式施工,这在武汉地铁建设史中较为少见。”武汉地铁股份有限公司二级项目经理王向远表示,矿山隧道采取了复合式衬砌,隧道开挖完成后要采用模板台车分段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每段混凝土之间会有一个施工缝。但是,使用传统工艺在施工缝之间固定止水带往往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该地铁区间首次引进了在高铁建设中施工缝处理使用的一种新型堵头技术,通过使用一种高分子材料做的定制模具夹住止水带,钢筋的间距、排距、保护层厚度及止水带安装固定能更加规范,后期防水效果也更好。
此外,为满足19号线大孔径隧道铺轨,项目首次投入使用新能源地铁铺轨机与移动式钢轨中频正火车。武汉地铁股份有限公司二级项目经理熊淼介绍,新能源地铁铺轨机采用两套电池组,单独配置充电机,设备运转时由单组电池供电,另一组备用,电源可完全满足施工作业,“这款铺轨机是为19号线大孔径隧道铺轨作业量身定制,安全高效地保障了施工生产进度。”移动式钢轨中频正火车主要用于短钢轨焊接完成后焊头正火处理,该设备投入使用有效地提高了焊头合格率,保障了焊头整体质量,同时降低了隧道内烟气污染,有效改善了施工作业环境。
新车辆:三大升级打造武汉最快地铁
“19号线作为武汉市轨道交通第一条使用DC1500V接触网供电的A型车的快速线路,车辆选配有着诸多其他线路不具备的创新点。”武汉地铁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部秦鸿波介绍了19号线用车的3个亮点:
——气密性联动升级让列车更快速。由于19号线列车时速达到120公里,车辆通过隧道或会车产生的压力波动难免会对车内乘客造成影响。为此,19号线列车的客室车门和司机室侧门在地铁车辆电动塞拉门的基础上,专门增加了气密性方案,不仅采用整体式焊接密封框,还增加了门板的厚度,车门额外设置气动辅助锁、气路组件、车门下部锁钩等在车门关闭后会多出了一个向内拉紧的动作。
——内外压力智能可控让列车更舒适。车内的空调系统与车头的压力传感器相联动,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车内外压力变化时,压力保护控制装置会控制客室空调机组的新风压力保护阀和废排装置内的废排压力保护阀自动关闭,阻隔车外压力波动传入车内,空调系统以全回风方式运行;当压力变化满足压力保护取消的条件时,两个阀门才会打开,保证车内的新风供应和废气排出。
——运行数据地表实时可查让管理更智能。由于配备了智能运维系统,列车运行的各项数据可在终端进行实时监测,这意味着,正线运营的列车数据一直被地面掌握,车辆可能面临的故障报警、故障预警不再单独依靠驾驶员的临场判断,车辆运行的可靠性以及故障处置效率将会大大提升。
新网络:国内地铁首次商用5G专网
19号线,是国内首条商用5G专网的地铁线路。
武汉地铁股份有限公司通号部魏宇飞介绍,19号线5G专用无线数字集群调度系统支持全业务场景的集群通话能力,可为固定用户(控制中心、车辆段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等)和移动用户(列车司机、防灾人员、维修人员)之间的语音、数据信息交换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通过“一键调度”可实现语音传达到人、视频推送到端,“在运营出现异常和有线通信出现故障时,也能迅速提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等指挥所需要的无线通信手段。”
除了快,5G带来的更重要的变化是可视化。“典型的应用场景是日常维护。”魏宇飞解释,以往,地铁维护人员到区间隧道施工时,只有语音通话,遇到棘手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对讲机和主控中心进行联络沟通,有时因为控制中心看不见现场实时画面,需要消耗更多的沟通成本,一来二去,工作效率大受影响。而应用5G网络后,因为带宽增加、时延降低,地铁内部通信可以承载视频通话,甚至接入会议系统,实现多方融合通信,多部门联动指挥。在控制中心的人能够实时看到区间隧道以及列车上所有的图像,维护人员可以携带手持终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行车过程中所有信息都可以回传,视频还能存储。“对于庞大而精密的地铁系统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可靠性。”
据悉,19号线的5G宽带集群遵从国内标准,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系统设备均为国产,实现全线通信国产化。这既保障了生产供应可持续,又打破了不同线路的“数据孤岛”。
5号线二期工程方便沿线高校、小区出行
5号线二期工程起于红霞站,出站后沿白沙洲大道东侧规划绿地走行,先后经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及湖北中医药大学,止于5号线中医药大学站。
线路采用高架敷设,分别为红霞站、黄家湖(武科大)站,与“首义红”5号线贯通运营后,线路全长37.7公里,车站27座。
5号线二期工程通车后,从红霞站到司门口黄鹤楼站、昙华林武胜门站等城区中心位置只需20余分钟,还可一站直达武汉火车站。根据估算,两座车站辐射服务沿线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至少20万人。
此外,新增红霞站原为口袋公园,东西两侧地势高差有5.2米,如何处理高差为一大难点。工程最终在车站东侧设置地下一层的配套用房,通过设置地下一层的衔接,将原来场坪高差过大的困难变成优势,最终形成了一片地铁高架桥的桥下花园,成为附近居民学生青睐的休闲绿地空间。
策划:王桂苹 图文:曾斯 袁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