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
仓廪实,天下安。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夯实农业基本盘,责任极大,分量极重。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粮食总产量555.4亿斤,连续11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折射出我省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目前,全省冬小麦与油菜长势喜人,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多万亩、1900万亩,面积稳中有增,为明年湖北粮食丰收打下基础。
“粮袋子”是怎样鼓起来的
夯实责任
激发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粮食丰产的前提是播种面积稳定。
我省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连续4年,省委、省政府细化分解粮食生产目标,将粮食生产指标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层层传导压力,月会商、季调度,形成几级书记抓粮食的良好局面。
各级各部门细化措施,打造责任闭环和工作闭环,复耕撂荒地、开发冬闲田、发展间套种,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
一系列政策“大礼包”直通田间地头。全省年前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共76.9亿元,有效激发地方政府和农民的两个积极性。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060.5万亩,同比增27.07万亩。
种下去,更要管好。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各地冬春田管、冻害恢复、虫口夺粮,在关键农时,组派专家组奔赴各地生产一线,全面推动重点措施和关键技术落实落地。
受异常气候影响,今年我省水稻“两迁”害虫发生明显重于常年。各地筹措1.4亿资金投入病虫害防控,组织1.7万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科学防控,成功挽回粮食损失约83亿斤。
强本固基
把更多农田变成良田
寒冬腊月,团风县淋山河镇刘坳村,收割后的稻田又吐出绿苗,大地宛如披上“绿色冬装”。
这里种植的是绿肥作物紫云英,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全省每年利用冬闲田、果茶园,种植苕子、紫云英、油菜等绿肥作物200万亩以上,“养地”增肥,亩均可减少化肥用量10%到20%。
冬种绿肥是我省提升耕地质量的举措之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更多农田变良田,“藏粮于地”,把“饭碗”端得更稳。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党政同责,严格考核、终身追责、一票否决,坚决守住我省耕地保有量6925.25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5950万亩的两道红线。
省级财政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今年共落实配套资金17.85亿元,用于支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市县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给予补助。截至10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00余万亩。
用地更“养地”。大力开展化肥减量增效、退化耕地治理和节水农业,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4.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下,从江汉平原到鄂北岗地,从大别山麓到鄂西腹地,随处可见“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现代农业图景。
双轮驱动
合力“守牢”粮袋子
在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粮食高位增产?
湖北给出最佳答案:靠科技找出路,向改革要动力。
解决种子“芯片”。今年,我省出台种业振兴行动计划,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研发农作物、畜禽、水产品新品种。投资1.1亿元的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新库开工。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良种涌现。
良种配良法,种出“吨粮田”。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发布6大作物、5大高效吨粮模式,挖掘现有耕地潜力、提升粮食单产,今年累计推广1300万亩以上。
启动“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10个县市区通过“小田并大田”方式,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增产增收。全省社会化服务升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6894.6万亩次,服务小农户468.7万户次。
最是丰收重千钧。十一连丰只是奋斗的新起点。
眼下,全省1000多万亩冬小麦、1900万亩油菜长势喜人。广袤的田野正在孕育新一季的丰收图景。
现场直击
夯实粮安基础
我省水利投资再创新高
隆冬时节,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现场,施工如火如荼。这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投资30亿元的工程建成后,将为分蓄洪区安全启用创造条件,可及时有效分蓄长江、汉江超额洪水。
据了解,截至11月底,全省落实水利投资694.1亿元、同比增长18.6%,全省在建水利项目2023个,建设规模、投资强度位居全国前列,创历史新高。
“湖广熟,天下足。”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灌区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
在漳河灌区改造工程现场,“十四五”重要控制性工程四干渠正在紧张施工中;在天门市绿水堰水库灌区,一台台挖掘机正在清淤作业,为明年春灌准备;浮桥河、武穴北、太湖港等大型灌区项目,也在提前施工。截至12月25日,全省大中型灌区今年已完成投资15.58亿元,占今年计划投资的105%,提前完成水利部任务。
在保障农业用水同时,一批农村水厂加快建设,让农民喝上好水。
在武穴,总投资5.1亿元武穴市水厂及管道工程现场正加足马力施工,项目建成后,受益人口近60万人;
在远安,九里岗水厂扩建项目正在冲刺春节前完工,水厂建成后将与全县39个小水厂连通,供水人口8.8万人,相当于之前的25倍;
……
截至11月底,全省79个农村饮水工程完成投资77亿元,929万农民将喝上好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8%,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作为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全省各地正加快推进“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截至目前,我省53项省级项目已开工25项,牢牢守住流域安全底线。
新闻回访
“女粮王”毕利霞为全国粮农传经送宝
联系开春后用种、指导社员播种绿肥,组织农机手检修保养……寒冬腊月,监利市精华水稻合作社负责人毕利霞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多种粮、种好粮,明年更有信心。”忙碌间隙,毕利霞打开了话匣子。
近年来,精华合作社在监利市黄歇口镇及周边乡镇推广“稻―虾”“稻―油”“稻―稻―肥”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超过2万亩,每亩增收500到2000元。此外,合作社每年为3500余户小种植户提供耕、种、防、收等服务,年服务量达12万亩次,节本增收上千万元。有了“田保姆”加持,黄歇口镇粮食年产量已达2亿斤以上,成为监利市双季稻面积最大的镇、粮食产量最高的镇。
粮食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今年最让毕利霞高兴的是,“江汉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崭露头角,监利市着力打造以“监利大米”为代表的荆州稻米品牌。“过去我们卖大米,将来我们更要卖‘品牌’。”毕利霞介绍,未来,合作社将全面对标“监利大米”标准,多种粮,种好粮。
粮种得好,国家也为“女粮王”点赞。今年11月,她代表湖北在第五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论坛上作典型发言,为全国粮农传经送宝。
专家点评
把“中国饭碗”
端得更稳更牢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全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地位重要、潜力巨大。近年来,湖北紧紧围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积极主动作为,着力优化粮食生产结构、调优粮食种植品种、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提振育种创新体系和产业化水平,多措并举实现粮食生产11连丰,体现了端稳“中国饭碗”的湖北担当。下一步,要着重围绕国家给湖北划定的水稻、小麦两大品类产能提升任务,在粮食单产提升、粮食品质提升、粮食商品率提升三大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稳定安全供给能力、提升粮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种粮有收益,“饭碗”更牢固。
(湖北省社科院农经所副所长 王薇薇)
数说
全省粮食总产555.4亿斤
同比增7.17亿斤,增幅1.3%
粮食播种面积7060.5万亩
同比增27.07万亩,增幅0.4%
粮食单产393.33公斤/亩
同比增3.6公斤/亩,增幅0.9%
累计建成
高标准农田4600余万亩
占现有7112万亩耕地的64.8%
占59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77.5%
全省找回流失耕地89万亩
各类农业生产
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4万个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
9234.17万亩次
服务小农户620.24万户次
截至11月底,
全省落实水利投资694.1亿元
同比增长18.6%
全省在建水利项目1864个
全省79个农村
饮水工程完成投资77亿元
929万农民受益
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8%
本版文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艾红霞
本版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朱熙勇
魏铼 任勇
通讯员
熊利兵 李雯艳 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