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四十余年接力守护长江的“微笑”

——科技工作者的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韩晓玲 王理略

“江豚白鱀欺人甚,喷浪跳波帆影间。”宋代诗人陈造在《江行四首》中,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长江,这条发源于“世界屋脊”的古老河流,奔腾万里,孕育万千生命,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白鱀豚,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曾生活在长江中下游,被誉为“长江女神”。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长江航运频繁、水质污染等多种因素,2007年8月,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精灵被正式宣布功能性灭绝。而白鱀豚的“远房表亲”——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也持续下降,作为长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2016年长江大保护开启以来,蜿蜒的长江,绿意更浓。2023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较2017年的1012头增长23.42%,首次实现历史性转折,止跌回升。

上月,新书《长江的微笑: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在武汉首发。该书讲述了我国几代科学家接力救护白鱀豚、江豚的故事,记录了长江江豚从种群持续下降、濒临灭绝到止跌回升的过程,为国际鲸类保护提供经验和借鉴。作为首头人工环境下繁育的长江江豚,自幼备受关注和宠爱的淘淘登上图书封面,向广大读者展示着萌萌的“微笑”。

—— 淇淇远去,白鱀豚成为背影 ——————

“如今的我,经常会回想起当年为白鱀豚的保护而不断努力的日日夜夜。相较于白鱀豚,长江江豚无疑是幸运的!我相信,如果淇淇真有来生,也会感到欣慰!”96岁的陈佩薰老人在《长江的微笑: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序言中写道。

1980年1月,一头白鱀豚遭渔民误捕,随后被送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救治。这头受伤的白鱀豚,被起名为“淇淇”。虽然条件简陋,但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它被成功救治。

救治淇淇的牵头人就是陈佩薰,当时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负责人、研究员。当年的她53岁。

淇淇是我国第一头、也是唯一一头长期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是人类已知的最后一头白鱀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活了22年185天后,于2002年7月14日去世。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白鱀豚没了,为它而建的馆舍仍然叫做白鱀豚馆,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也没有更名。

这是水生所研究员王丁的坚持。他说:“白鱀豚这三个字就是个符号,它告诉我们以前发生了什么事;以后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我们应该做什么。所以它应该成为一个警示信号。”

1958年出生的王丁,于1982年2月加入白鱀豚研究组,1996年接任学科组长。从24岁起,他生命中有21个年头和淇淇有交集。而长江豚类保护研究,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白鱀豚成为人们记忆中远去的背影。如何让长江江豚避免重蹈覆辙?在《长江的微笑: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一书中,王丁和他的同事、学生回顾了在江豚保护和研究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段独有的历史,了解长江江豚和长江的保护故事,同时进一步思考和长江母亲河的关系。

虽说该书为集体创作,不同作者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或许有所不同,但这是团队成员从各自视角对这段历史的追忆和解读,是他们用最真实、最朴实的语言对长江江豚保护历史的深情讲述。

—— 又见阿宝,已是“四世同堂” ——————

《长江的微笑: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一书,将“又见阿宝”的故事作为楔子。

2021年4月,在又一次的天鹅洲故道长江江豚体检中,郝玉江、郑劲松、梅志刚、王克雄等科研人员都期待着芯片扫描仪上出现一个熟悉的代码——4448。这是故道中一头雄性江豚的编号尾号,它的名字叫阿宝。

体检进行到第五天时,一头江豚似曾相识,经过扫描仪确认,芯片代码尾号4448,这就是阿宝!大家惊喜不已。

这一年,阿宝已有25岁,已经算得上是高龄了。

时间回溯到2004年10月,科研人员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挑中了身强体壮的阿宝,作为“上门女婿”入住白鱀豚馆。然而6年多时间里,它一直没能当上爸爸。经综合考量,2011年6月1日,科研人员在阿宝背部植入尾号4448的芯片,放回天鹅洲保护区自然水域。

2015年11月,科研人员对天鹅洲保护区故道里的江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种群普查。11月20日,第八头江豚起水了,个子比较大,尾部有一道瘢痕。扫描芯片后证实,正是他们一直思念的老友阿宝!此次普查,还证实了阿宝在天鹅洲已是“四世同堂”。

时隔6年,科研人员于2021年再次见到阿宝。现在,它也许仍健康地生活在天鹅洲保护区。而科研人员计划将迁地保护区内的江豚重新引入长江,阿宝的子孙后代或能回归长江原始栖息地。

阿宝见证了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和迁地保护的巨大进步。它的传奇一生,成为科学保护江豚的典范样本。

书中深有感触地写道:“阿宝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工饲养的长江江豚通过科学的逆向适应驯化,完全可以再次适应自然环境。这为科研人员进一步开展长江江豚的保种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淘淘历险,如今“儿女双全” ——————

2005年7月5日,水生所白鱀豚馆内,世界首例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自然繁殖成功的江豚淘淘出生了。它的爸爸和妈妈,是江豚阿福、晶晶。

书中讲述了淘淘出生后的一段“历险记”——

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小家伙,游泳姿态还不熟练,声呐系统发育并不完整,无法清晰地识别方向,身体在水中就像一颗小炮弹横冲直撞,还时不时一声闷响,直直地撞上池壁。池边的科研人员看得心惊肉跳,随时准备伸出手护住它的身体。在一次次的冲撞下,小江豚的嘴巴破裂开来,但也逐渐适应着这个陌生的环境。

次日,科研人员还在焦急等待幼豚何时能顺利吃上母乳时,意外悄然而至。小江豚长时间没有成功摄食到母乳,体力消耗过大,不能平衡身体和正常游泳,突然冲到了训练平台上。时任白鱀豚馆馆长的赵庆中紧急护住小江豚,为虚弱的它喂食酸奶补充体力,再将其放归到池中。直到小江豚成功吃到母乳,在场科研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生活在副养池的阿福,也给科研人员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它守在通向主养池的栅栏门旁,望向一门之隔的“妻儿”;喂食时间,它将口中的鱼咬碎再吐出来,就像想要喂给自己的孩子。

淘淘慢慢长大了。科研人员为促使它成功生儿育女,建立了饵料营养辅助、主动行为激发、主动群体组合、自然繁育环境营造等多项繁育辅助技术。2020年6月3日、2022年6月27日,雄性小江豚汉宝和雌性小江豚F9c22先后诞生,淘淘实现了“儿女双全”。它的这双儿女,也是我国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成功繁育并存活的第二代长江江豚。

这激动人心的成果,生动地记录在了书中。

江豚一般寿命为25岁到30岁。从出生时“历险”,到如今儿女双全,淘淘已在豚馆内生活了18年,为长江江豚保护的生理学研究、声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科研贡献。

—— 碧水归,江豚跃 ——————

共抓大保护,守护一江水。这些年,长江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碧水归,江豚跃!

2018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快速衰退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在局部水域,例如洞庭湖和南京江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呈现了恢复的态势。

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更是显示,长江江豚实现了历史性的止跌回升。

这是践行长江大保护的有力举措,也是折射长江生态之变的动人图景。

《长江的微笑: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一书以纪实文字为主,辅以60余张珍贵图片,通过介绍长江江豚保护的经验,希望引发社会各界对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共同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资源及生态环境。

王丁动情地说:“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们能从该团队40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中获得一些启示。”

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凭借勇于创新和坚守的初心,默默奉献,勇于担当,通过不断地努力,从面临长江江豚种群持续下降、濒临灭绝的境况,到建立与发展长江江豚迁地和繁育保护理论及技术体系,逐步摸索出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三大保护经验,再到现在作为“中国经验”,为世界珍稀水生动物的“保种”及保护带来信心和希望。

水生所所长缪炜说,作为长江生态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其种群数量在历史上首次止跌回升,但其濒危现状仍未改变。这本书不仅记录了长江豚类保护四十余年的历程,讲述了中国保护故事,传递了中国保护经验,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每一位读者而言,它提醒了我们共同保护自然家园、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人类智慧,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 2023-12-29 ——科技工作者的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手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8321.html 1 四十余年接力守护长江的“微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