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宜居地球并非与生俱来

——读《地球的过去与未来》

□ 陈华文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地球的诞生与演化,一直都是地质学家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的《地球的过去与未来》一书,兼顾专业性、普及性和可读性,对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画像”,为帮助读者认识地球和地球科学的魅力,提供了重要的文本参考。

该书的四位主要编著者龚一鸣、殷鸿福、童金南、谢树成,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他们几十年来在地球科学领域勤奋耕耘,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为了讲好地球的故事,他们历时数年,共同完成了这部地学科普力作。

《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分为四大部分共九个篇章,分别对矿物、岩石、化石、地质年代、生命起源与生物大灭绝、气候变化、水圈与海平面、板块构造与岩石圈演化及地球的未来等地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用科学的内涵和科普的语言,进行了系统阐释。

在地球科学知识普及与传播中,化石历来都颇受关注。书中,以“化石:远古地球的居民”为题,对化石进行全方位的“画像”。简单地讲,化石是石化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遗迹,化石分为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两大类。它不单单是简单的石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一是千姿百态的化石暗示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质学家通过化石,能破解生命是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生物是怎样演化的;二是化石能告诉我们地球上的岩石之年龄,地球编年表的主要证据就来自化石;三是化石记录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历史,地质学家在地层中若发现了某种原地埋藏的化石,特别是指相化石,就可判断化石产出地的环境特征;四是化石能告诉我们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如何形成和分布的。

此外,化石还具有审美价值,如中生代菊石化石、海百合化石等等,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总之,化石就如同打开地球科学之门的一把钥匙。

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这个问题若深究下去,其实并不简单。该书第四章“生命与环境的协调演化”中认为,地球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环境孕育了生物,生物改变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协调演化关系。

其实认识到这一点,地质学家经过了漫长的科学探索。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中外,人类为了发展不惜破坏自然和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而对立。现在包括地质学家在内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人类要想长久在地球上繁衍和生存,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若破坏了,人类在地球上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回望地球生命的历史不难发现,无数动植物在时间的长河里能繁衍下来,无不历经沧桑,人类也同样如此。

书中,关于地球上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进行描述和分析,带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其实每一次生物大灭绝,对于生物的生死存亡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很多物种消失了,同时很多新的物种出现了。地球五次生物大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地质学家有多种解释,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宇宙射线、火山爆发、极端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崩塌等等。所以说,地球上很多动植物,淹没在时光的深处,现在能见到的动植物,都是生命不断演进而来。人类在地球上可谓姗姗来迟,没有赶上五次生物大灭绝,这是不是人类的幸运?

当前,建设宜居地球成为人类共同的愿景。该书“地球的未来”章节中,对宜居地球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地球的宜居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太阳系和地球自身长期演化的结果。地球的宜居性并非从太阳系和地球诞生时就具备,46亿年的地球只是在距今约5.5亿年前,才具备复杂生命生存所需的条件。太阳的核聚变产生的光和热,能维持地球的宜居性时长还有约17.5亿年。也就是说,宜居地球可持续的全时长约23亿年。当然,这只是一种科学预测,遥远的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答案也只能交给时间。

阅读《地球的过去与未来》,有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我们热爱地球,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和外表,更需要系统了解和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地球科学其实与社会建设及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地球和人类是谁?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这是地球科学需要不断回答的,也是严肃的哲学之问。而当前人类最需要做的,就是要从思维到行动,真正地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 2023-12-29 ——读《地球的过去与未来》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8320.html 1 宜居地球并非与生俱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