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程良友 卫学平 张蕾
“妈妈!如果我能走路,希望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永远陪在你身旁;如果我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为家里帮上一点忙,让妈妈能够过上跟普通人一样的‘好日子’。”在大冶市罗家桥街道东港路公租房小区的家里,18岁的脑瘫青年张子炎把对母亲的爱化作简短的字句。
母亲叫张霞,是儿子眼里的“超人”——18年来,她独自守护脑瘫儿,用煎饼摊支起一个家。
连日来,“煎饼霞”带着患病儿子出摊的故事,经湖北日报新媒体及当地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正是温暖坚韧的母爱、社会各界的关爱,支撑起打不倒的“煎饼霞”。
“每一次进步,都值得骄傲”
18年前,出生8个多月的张子炎身体出现异样——发育缓慢,不会翻身,头也立不起来,确诊为脑瘫。此时的张霞已经离异,她变卖房子、四处筹钱,为儿子治病花掉40余万元。
“十几年间,每天都要给他做康复训练,不能间断。”张霞表示,为了学习用勺吃饭,儿子每天从早练到晚,已经学了一个多月。
长期独自照顾儿子的张霞没法找工作,靠在小区门口临时摆摊卖煎饼养家。
7时,扶儿子起床,给他穿衣,准备早餐;8时,骑电动车送儿子去医院做康复;12时,回家做中午饭,收拾房间;16时至20时,推着儿子出摊卖煎饼——这是母子俩每天的生活。
摊饼、打蛋、烤肠、放薄脆、撒葱花……张霞一边摊煎饼,一边开直播。“我希望记录下真实的生活,视频里有小炎康复训练的全过程。他的每一次进步,都值得骄傲!”张霞的232条视频,是她陪伴孩子度过的无数个艰难日夜,是一个18岁脑瘫少年的坚强乐观、一个平凡母亲不平凡的爱。
“绝望时,是他们要我别放弃”
18年来,张霞经历过多次绝望。
2020年初,新冠疫情汹汹袭来,儿子因肌张力松弛赴北京做手术。母子俩一去便是一个月,花费近4万元。张霞一路上苦闷:这么多钱,怎么还?
回来后,街道社区、民政部门等纷纷找上门。“霞姐莫急,手术治疗费用大病医保报销,我们来办。”“申请家庭困难临时救助金,有2000多元。”一个个好消息,让张霞重燃希望。
同年3月,张霞又犯了愁——儿子要接受至少一年的专业康复理疗,医院收费7000多元。她犹豫了很久,最终放弃送医,自己在家做。
没想到,大冶市人民医院领导主动找上门。此时,该市组织相关单位逐户调查走访重病困难家庭,得知情况后的医院工作人员说:“你不用担心钱的事,孩子早日好起来最重要。”
经过专业康复治疗,坐着都成问题的儿子一天天好起来。
今年9月,市残联帮母子申请到低保户慢性病救助。张霞说,儿子康复理疗不仅能报销,还可以选择康复机构,“去大医院有些远,现在在家附近就能做。”
走进张霞的家,客厅的暖炉把人烘得热乎乎。去年5月,母子俩从租住了10多年的城中村搬到政府公租房小区。新家面积67平方米,家电家具齐全,一年租金500元,“这么多年,我们终于有家了。”
张霞说,18年艰辛路,母子俩和街道社区、民政、城管、残联等部门人员成了朋友,“有好几次想过放弃,是他们要我别放弃。”
“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每天17时许,张霞左右开弓,为回家的人们赶制热乎的煎饼。煎饼摊红色的广告布上写着“现在很美好,未来更美好”,令人动容。
张霞身边停放的一辆全篷两门电动车,是大冶市青商会和爱心企业送来的礼物。
12月14日,得知张霞需要一辆代步工具用于送孩子做康复理疗和进货做生意,一批爱心企业家特地送来电动车。“我想了几年,愿望终于实现了。社会上好人多。”张霞激动地说。
在张霞眼里,日子越苦越难,朋友却更多。
早年,母子俩居住在城中村。房东心疼,一年仅收300元房租,还时不时帮忙;同村人张巧怡现在鄂州开花店,经常给她塞红包;邻居但卫荣和罗姐,一人天天发语音关心冷暖、鼓励打气,一人把家里的冰箱腾出给她储存食材……
在儿子的卧室里,摆放着二三十本书籍,多由爱心人士刘惠群赠送。多年来,从事家庭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刘惠群成了孩子的老师,免费教他,还鼓励和指导张子炎做一名演说家。
张子炎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自己受邀参加多次演讲,近日还和品格教育专家朱晓平网络直播连线对话:“我很喜欢麦克风。”
看着这一幕,张霞情不自禁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