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刘俊逸
楷模名片
彭玉生,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村小学校长。为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他扎根偏远山区小学耕耘27年;为不让孩子辍学,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40多名学生,成功劝返面临辍学的学生50余人;为让库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他在山村小学建起“科学殿堂”,用坚守挑起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他多次放弃进城的机会,坚守在更具挑战的乡村教育教学一线,小小的教学点共走出180多名大学生。今年,彭玉生上榜“荆楚楷模”季度人物。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得知学生张慧科辍学进城打工后,独自一人踏上寻人之路。
现实中,彭玉生扎根库区学校27载,默默资助40多名学生,让50多名学生重返课堂。
彭玉生,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村小学校长。
他说:“因为热爱,别人眼中的艰苦,在我看来是快乐。这些年的坚守,就是为了‘一个都不能少’。”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同学们,上课时间到了,请迅速回到教室。”
12月21日14时19分,在彭家沟村小学,听到广播响起,操场上几个孩子急忙跑进教室。
这所村小,如今只开了3个班。1个幼儿班,1个一年级班,1个四年级班,一共15名学生。彭玉生笑言:“现在我们每个老师都像博士生导师。”
学校目前有5名老师,彭玉生既是校长,也是老师。
彭玉生今年47岁,是龙山镇彭家沟村人。1996年中专毕业后,面对去城里当老师的机会,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留守乡村。他说:“当时心里也没多想,总觉得自己应该为家乡的教育出一份力。”
1996年,彭玉生进入彭家沟村小学,担任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教数学、科学和音乐。
参加工作后,家访是彭玉生一直在做的事。他说:“只有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我们才能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那时,个别家庭因为经济困难,会让孩子放弃读书、外出打工。每次遇到这些情况,彭玉生都会问一问。
1999年秋季开学,彭玉生发现班里的学生小琴(化名)没有到校。当天下午,他就找到小琴家了解情况。“不读了,她到十堰‘抱娃子’(当保姆)去了。”小琴的父亲解释着。
回到学校后,彭玉生通过小琴同村的小伙伴了解到,小琴还在村里,她父亲撒了谎。
第二天,彭玉生再次登门。这次,小琴父亲道出实情——家里经济困难,不想供孩子上学了。
第三次去时,彭玉生看到小琴父女二人正在地里干活。他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就帮着干。天快黑了,小琴的父亲说:“明天早上送她去学校。”在返校的路上,因躲避狗的追咬,彭玉生不慎掉进4米多深的荆棘坑里,身上多处被扎破,脚也扭伤了,一瘸一拐回到学校。第二天,小琴依旧没有返回学校。
第四次,彭玉生进门就对小琴父母说:“孩子的学费我来垫,不让家里拿一分钱。”这一次,小琴终于回到了学校。
同样,为了劝说读小学5年级的小光(化名)重返课堂,彭玉生一次次往他家里跑,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害关系,还帮孩子垫付部分学费。
像这样的事,彭玉生做了不少,钱也没少“垫”。他说:“知识改变命运,让每一个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就相当于给他们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航模、萝卜头机器人、智能汽车……
在学校的几间教室,琳琅满目的教学设备,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感觉有些意外。
如何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彭玉生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了解到创客教育后,彭玉生想方设法与武汉的高校取得联系,募集了10套萝卜头机器人。他带领老师们一起钻研,开设了创客课程。他积极向社会募集可视化设备,把编程、智能汽车文化、网络素养等纳入课表,建起电脑教室。
在彭玉生的奔走努力下,学校依托国家、省级互联网远程教学设备,进一步开设了各类网络课程,引入晨读、美术、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让孩子们的作品飞出了大山,20多个孩子的美术作品在上海教育博览会上展出。
27年来,彭玉生为学校募集体育器材、电子阅读器、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50万余元物资,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环境及教学条件。
教育即生活。彭玉生坚持把课堂教学生活化,经常把数学课堂搬到操场、田间。
他开设了《四季自然》课程,领着孩子们在山间田野,认野菜、找草药、看害虫、摸土壤。他就地取材开展自制玩具比赛,孩子们拿着狗尾草做小兔子,摘下扁豆荚做口哨……
在老师们的鼓励帮助下,孩子们还创办了诗歌社团。许多孩子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在学校操场边的一块展板上,一张笑脸图引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关注。图中,孩子们和老师的笑容很灿烂。
许多农村孩子因为跟外界接触少,平时沉默寡言,羞于开口。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彭玉生在教学中推行“鼓励法”。胆怯的孩子回答问题时,他说“你能站起来回答问题,很棒,老师为你点赞”。孩子答错问题时,他会说“哎呀,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了”。不仅是表扬,每次批改作业、试卷,彭玉生都会写下简短留言,或是肯定,或是提醒,或是期待。
彭玉生说:“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敢于开口大声说、畅怀开心笑,实现全面发展。”
不让一位老师掉队
点亮一名学生,就是照亮一个家庭。同样,点亮一名教师,就能照亮一群孩子。
彭玉生任校长以来,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他常说,经费再紧张,也不能耽误教师的专业发展。
彭家沟村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陈双,2015年从汉江师范学院毕业后,曾在杭州打工数年。
2022年,她通过招考进入彭家沟小学工作。起初,她不太愿意到这样的村级小学工作。
“我开始是想到镇上的学校工作,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这里的环境很适合年轻教师成长。”陈双介绍,平时,学校有机会就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今年暑期,学校送我到广州参加培训,收获不小。”
通过培训,老师们将自己的所学开发成课程,每位老师都有一门特色课程:编程、航空航模、阅读、诗歌……就连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也能熟练运用平板电脑上课。
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案例《借力“互联网+” 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模式》获评教育部2022年优秀应用案例,并在中央电教馆网站上发布展示。彭玉生撰写的《浅谈班主任应具有的素养》等9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10多篇论文、课件和教学设计荣获省、市级奖励。
在学校,彭玉生的默默坚守付出,也打动了许多年轻教师。
陈双说:“在学校工作一年多,我被彭校长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是我的榜样,我想成为像他这样的老师。”
随着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和城镇化的推进,彭家沟村小学的学生从4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几十人、十几人。对此,彭玉生说:“即便是只剩下一名学生,我也会坚守下去。”
记者手记
丹心育桃李
□ 王际凯
放弃去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乡村小学27年,为了什么?
彭玉生说,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山里孩子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坚守27载,每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彭玉生都会无比欣慰。
当年险些辍学的小琴,如今已在城市扎根,过上幸福的生活;当年,彭玉生一句“你是不一样的孩子,肯定会有出息”,让小丹重拾自信,走进大学校园……
坚守27载,彭玉生用一片丹心,浇筑起山村孩子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