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扎根山村三十八载 一片“痴心”谋发展

孙理轩(左)和村民谈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刘俊 李硕

楷模名片

孙理轩,南漳县肖堰镇龙坑村党支部书记。他扎根偏远山村38年,自掏腰包垫付工程款、带领村民修蓄水池和取水点……所念所系都是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从应付儿子“干完这届,就去广州”,到换届全票当选留任,他用38年的“痴心”,换来全村百姓的齐心。

建种植基地、发展电商,58岁的他依然奔走在乡村振兴一线,带领百姓共建“幸福村”,共圆“幸福梦”,被群众誉为“痴心书记”。今年,孙理轩上榜“荆楚楷模”季度人物。

记者手记

永葆“痴心”为百姓

□ 王际凯

“爸爸,当初你为啥会选择这份苦差事?”

孙理轩还记得,一次女儿回家过年问了这句话。

他当时的回答是:“如果年轻人都不留下来,谁来改变家乡面貌?做这个事情,我不后悔。”

38年时间,孙理轩心里装着的,都是乡村的发展、百姓的生活。

修道路、通水电,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建工厂、发展电商,带领百姓共建“幸福村”,共圆“幸福梦”。

他用一片“痴心”,换来了全村百姓的认可,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从南漳县城驱车向南,驶过几段盘山路,大约1个小时就能看到龙坑村。

12月20日,寒风刺骨,路边的积雪还未消融。在龙坑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门前的地面结着薄冰,服务大厅里堆放着几十个麻袋。

“这是我们一个星期前从安徽亳州购买的5吨玄参种子,准备年前种下去。如果收成好,明年我们的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60万元。”看着堆放的种子,孙理轩笑呵呵地说。

龙坑村是个山区村,38年来,孙理轩带领村民修路、发展产业,把一个交通不便的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拿出手术费,垫付工程款

龙坑村有232户、704人,耕地不到1000亩,其余1.3万余亩都是山林。

孙理轩是土生土长的龙坑村人,父母靠种地为生。1983年高中毕业,他因家贫放弃高考,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南方打工。

“村里需要年轻人,你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你得帮帮大家。”当时,面对公社领导的挽留,孙理轩最终决定留下来。

1985年,他进入村里工作。1988年,23岁的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肖堰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龙坑村,一穷二白。点灯靠松油、吃水要去小浴河里挑,出村仅靠一条蜿蜒十余公里、不到2米宽的泥巴路。遇到汛期,出村的道路就会中断。

龙坑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修路十分困难。由于电力不足,混凝土搅拌车、工程机械都只能靠柴油发动。在外面花1分钱,在这里就得花1元钱,加之没有资金保障,村里前后请来的12个包工头都摇着头走了。

1994年,经过县交通局的朋友介绍,孙理轩结识了第13个包工头张遵宝。就这样,张遵宝调来车辆、设备、工人,为龙坑村修路。

那年冬天,一辆施工车辆因为路况差发生侧翻,司机受伤,车辆也损坏了。“记得张遵宝在电话里说‘这活没法干,要我的命也不干了’。”孙理轩说,当时张遵宝已经让施工的工人收拾设备准备离开。

孙理轩急忙赶到现场,把张遵宝“拽”到自家,备上一桌酒菜。酒过三巡,孙理轩和张遵宝都流泪了。孙理轩说:“他确实不容易,干了半年,倒贴了10多万元。为了留住他,我拿出了原本准备做手术的3万元钱,先付给他。”

“我搞了大半辈子工程,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劣的施工环境,也从没见过你这么认真负责的村干部。”张遵宝被深深感动,“你放心,就是不赚钱,我也要把这段路修通。”

就这样,经过两年艰苦施工,十几公里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路修通了,村里的农副产品能卖出去了,村外的物资也能运上来了。

随后,孙理轩带领村民陆续在村里修建起大型蓄水池和多个取水点,并接通了用电线路,村里终于通水、通电了。

2021年,孙理轩又筹集资金,将这条路由3.5米拓宽到6米,大货车也能进村了。

危险时刻,挺身而出

孙理轩的左手,还依稀能看到伤疤,这是5年前那次意外造成的。

2018年春节,风雪把村里多处电线杆刮倒、电线刮断,雪大路滑,维修人员没法进山。

3月5日,孙理轩带着村民在村里竖电线杆、接电线。众人来到一处配电柜,准备试电。为了安全,孙理轩让众人散开,自己右手拉开配电柜柜门,左手拿着一把钳子,小心翼翼合上电闸。突然,配电柜火花四射。孙理轩的衣服被烧焦,左手被烧成黑色。众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抢救。

“这个手术,如果打麻药,恢复期要延长7天。你要想好,究竟打不打麻药。”听了专家的这番话,孙理轩的回答依旧坚定:“不打,我想早点恢复。”

那时,为了让全村早日脱贫,孙理轩正准备在全村推广艾叶种植。孙理轩明白,早一天出院,就能早些带领村民抢种艾叶。

历时2个多小时的手术,孙理轩忍着钻心的疼痛挺了过来。“出事的时候,幸亏身上穿着棉衣,要不人当场就没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理轩依旧心有余悸。

手上的皮肤刚刚愈合,孙理轩就吵着要出院。“你这还需要时间恢复。”面对医生的叮嘱,孙理轩急匆匆赶回了村里。

不到一个星期,全村种下170多亩艾叶,当年便喜获丰收,龙坑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

随后,龙坑村引进了天麻、甜南瓜、魔芋等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小山村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一个无法兑现的约定

“干完这届,就去广州。”这是孙理轩跟儿女的约定。

这个约定,他迟迟无法兑现。

孙理轩的儿女都在广州发展。儿子在当地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女儿在高校工作,老伴也在广州照顾孙子。

早在几年前,老伴和儿女都催促他早点退休,一家人团聚。每次儿女提及此事,孙理轩都会用“干完这届,就去广州”来回应。然而,11届党支部书记任期过去了,孙理轩也没放下龙坑村的百姓。他说:“村里现在还离不开我,等到年轻人接了班,我才能放心地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年轻人。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发展,孙理轩向大伙发出倡议,邀请更多年轻人回村。

38岁的雷小华在深圳打工多年,村里道路硬化后,他回村发展养牛产业,如今每年出栏20多头牛,销路不愁。业余时间,他还参加了村里的文艺表演队,唢呐、葫芦丝等乐器样样精通。他说:“村里的生活,比在城里还舒服。”

结合龙坑村的气候条件,孙理轩鼓励村民发展蜜蜂等养殖和魔芋、天麻、土豆、甜南瓜等种植产业,成立合作社统一加工,培植起具有龙坑特色的原生态绿色农产品,村里还在襄阳高新区建设了石磨面粉加工厂。

如今,村里近一半村民新装修了房屋,一些已经搬出去的村民又搬回了村。

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孙理轩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他说:“振兴乡村,过去靠精神、现在靠发展、未来靠文化。我们将狠抓产业发展,力争让村集体收入早日突破100万元、200万元。”

--> 2023-12-2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57929.html 1 扎根山村三十八载 一片“痴心”谋发展 /enpproperty-->